【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王老吉背后的“非遗”争夺战
——一场官司引发的“入遗”
  作者:记者/李培 实习生/向杜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4 | 点击数:13745
 

   4 过度申报与开发的风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目前存在着“过度”申报的倾向。

  去年有小道消息称,印度今年准备向联合国申报20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角逐世界级非遗,于是中国有关部门今年申报了30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印度只申报了2项,而中国提交的30个项目让联合国的专家喊“头疼”。“申报得多就是好?就是文化上的压倒性胜利?”该专家发问。

  高丙中认为,是否存在“过度”申报的倾向,目前还不好判断,但国家已经在严格筛选了。“如今我国已经有10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第一、二批全国各地共同递交申报的项目,超过了3000项,国家已经筛选了一半以上的项目。”

  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国家级、省级到市县级正全面铺开,全国究竟有多少项目列入这个网络已很难统计。高丙中说:“作为市县级的地方单位,如果他们认为一个项目代表他们的文化,列入当地的非遗名单,外地专家是很难干预的。”

  高丙中举例说,这两年最有争议的案例就是云南纳西古乐申报世界遗产一事,当地政府宣称,纳西古乐是“音乐活化石”,但是一些专家提出质疑。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吴学源甚至说,纳西古乐说白了就是一台晚会的名称,一个商业品牌,它和史实不符,欺骗性太大。“专家们认为纳西古乐是云南洞经音乐的一个衍生品,但其历史和价值被地方政府夸大了,最后闹到了法庭,不过直到现在,纳西古乐连国家级名录都没有进。”

  针对王老吉的夏枯草事件,也有专家提出,“‘王老吉'100多年历史”是拉大旗作虎皮。就是一千年、一万年历史,也要遵从今天的“游戏法则”,没有任何人、任何产品能例外。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举例说,2008年,发生了一个药发傀儡戏案件,因为药发傀儡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演过程前必须要自制一种火药,这显然是与现在的法律相违背的,所以当时被公安给抓起来了,没收了道具。“这个案例就说明就算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也要必须符合现有的法律。”

  什么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资格申报?这些传统技艺又该如何防止过度开发?防止商家打擦边球?“我认为,眼下急需制定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或行业规范,来控制非遗现代开发中的尺度。”高丙中说。

 

  中医专家建议王老吉加说明

  引发争议的夏枯草为中药,在中国的应用已经有了几千年了,直接引发胃溃疡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南方医学研究部粤西医学研究所所长陈长青分析说:“王老吉作为一种功能性饮料,肯定是有偏性的,可以看成一种中药饮料,并不是适合所有人饮用,体质虚寒的人不宜饮用,并且也不适宜长期饮用。”

  中医民间学者刘明武翻阅《神农本草经》,查找到夏枯草在书中被归为下品。《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植物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一般下品是有偏性的,主张有病的时候才服用。

  中药讲究中正平和,长期使用阴阳有偏性的药物及食物会将人体的阴阳平衡打乱,这样一来机体就会出现问题的。王老吉的广告:“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几个字,王老吉的功能和性味都说出来了,那些容易上火的,适合用王老吉。而那些虚寒型体质的人不适合。

  对于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及常识的人来说,夏枯草已经进入南方人饮食,比如潮州人以及湖南人的糯米粑粑中都会适量添加夏枯草,以期消暑解毒之功。近百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遭遇种种冲击,现在还处于一种复兴过程,所以今天的一些人会割裂传统来看待夏枯草一事,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饮用凉茶,实际上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遗失。

  刘明武认为,王老吉应当在商品包装上注明:不适宜长期服用、不适宜胃寒者服用,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5月24日 08:14: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初见成效 “非遗”保护立法加速
下一条: ·《半月谈》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