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李良品/彭福荣]乌江流域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保护与传承
  作者:李良品/彭福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1 | 点击数:1624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曲艺、民间节日和民族服饰等。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采取如下举措:一是达成共识,全民保护;二是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三是摸清家底,制定保护规划;四是制定地方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五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是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八是保护濒危艺种和艺人。要使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得以传承,首先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传承人制度;其次是要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最后是要把非物质文化纳入教学内容。研究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能让更多的人利用乌江流域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6-0082-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是传统表演艺术;三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技能;六是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2005)乌江流域居住着40多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结合部,所以,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研究该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能让更多的人利用乌江流域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乌江流域以其优美动人的歌舞、琅琅上口的歌谣、精美绝伦的服饰、精湛无比的工艺、风格迥异的地方戏、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它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概而言之,主要有8类:
1.民间文学。民族民间文学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通过口头方式传播的,反映其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其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乌江流域各民族大多处于历代王朝“鞭长莫及”的生活境地,民间文学很少受到各种政治风潮的影响,因此,主要表现的是历史文化、生存技能、生活习俗、民族心理等内容,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散文体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故事,韵文体主要有古歌、民间长诗和歌谣三类。(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449)乌江流域民间文学最具民族优势的是苗族古歌、彝族叙事长诗、布依族摩经、侗族大歌和琵琶歌、土家族婚嫁歌等。有的少数民族有多种文学形式,如侗族就是通过古歌、史诗、神话、“耶”(原始歌舞)、“垒”(原始念词)、“暖”(原始故事)、戏曲等形式,反映侗族人民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抗争(与自然抗争,与社会抗争)——或神与神的决斗,或人与神的较量,或人与动植物之间的交往,或人与鬼的抗争等。又如土家族有摆手歌、劳动歌、哭嫁歌、仪式歌、苦歌、情歌、组歌、民间传说故事和革命斗争故事等。
2.民间音乐。乌江流域的很多少数民族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因而把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视同生命一样宝贵。因此,长期以来,乌江流域被人们誉为“歌舞的海洋”。其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主要有民歌、号子、说唱、乐舞、器乐、戏曲音乐等。其中侗族大歌、石柱土家啰儿调、黔江南溪号子等已于2006年6月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民间音乐中,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民歌,但类别、名称、内容不尽相同。如土家族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溜子乐等,而布依族有种棉歌、种麻歌、染织歌、立房歌、榔梢歌、布摩歌、酒歌等类型。(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3:429-423)
3.民间舞蹈。乌江流域孕育出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无论是起源于原始人类共同的社会生产劳动,还是起源于信仰、模仿和娱乐,均以其民族性、民俗性、群众性和地域性而著称于世。民间舞蹈可以分为巫傩舞、芦笙舞、灯舞、鼓舞及其他舞等五类。每一类中又可分成很多个小类,如巫傩舞分为巫师舞、傩仪舞、傩戏舞、地戏舞和傩面舞等五个小类,每个小类中还包括若干个舞目。(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3:446)如巫师舞就包含了“巫舞”、“女巫舞”、“皮鼓舞”、“追魂舞”、“师刀舞”、“破地狱”等舞目。可以说,乌江流域的民间舞蹈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花鼓灯、傩舞、摆手舞、芦笙舞等是其著名舞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勤建]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
下一条: ·[彭兆荣]遗产学与遗产运动: 表述与制造
   相关链接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秦振文]文史互证:“三言二拍”中的婚俗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