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节日,学术界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定义把节日看作从过去生活中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确立的新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以及劳动节、国庆节等。本文的讨论所要采用的,是广义的节日定义,那就是把节日视为一个社会群体按照相对固定、统一的主题周期性地重复举行庆祝活动的特定日期。其中除了包括狭义节日中的所有内容外,还包括传统庙会和当代新产生的文化节等。
根据这个定义,本文将通过几个地方的具体实践的个案,来对当代节日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问题做初步的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希望能为今天会议的主题——在当代社会形势下如何弘扬传统节日贡献自己的思考。
今天各地流行的节庆活动,其中有不少是在各种现实力量的促发下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文化传统,从我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的看,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根据现实需要生产创造出来的新的节日,二是对原有节日传统的传承、发展或改造。
第一个类型的主要案例,是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当地行署(后来的市委)的直接倡导和组织下,庆阳从2002年端午节前后当地政府开始举办文化节。其目的是“要以香包这个在当地具有久远传统和深厚民俗基础的民间工艺品为载体,结合当地其他传统民俗事象,来提高庆阳的知名度,带着庆阳走出甘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活动期间,除了大型开幕式、文艺表演等之外,主要的是以香包为主的各种民俗工艺产品的展销。通过邀请政界、学术文化界人士和多家媒体参与,包括同民俗学会等各种学术团体联系,获得种种命名,等等各种方式,主办者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迄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不仅展示了庆阳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挖掘整理出了一大批民间文化资源,从而把庆阳的民间民俗文化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极大促进了庆阳香包生产的产业化,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当地宣传中称之为“由庆阳市创办的国家级民俗文化节”。
另一个例子是浙江的宁海县。他们把徐霞客日记第一篇日期5月19日定为开游节,举办了两届的活动,并正准备促成5、19为国家旅游日。
在这个过程中,主办者出于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目的,在地方传统民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发掘,创立了一个节日。其中主导的力量是政府,包括民俗学者在内的学者和文化界人士,对于它的合法性的确立和文化地位的提升,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从目前来看,这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的确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它究竟能否变成一个长期的地方节庆活动,其中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这主要表现为,如何使活动从政府主导向民众自发参与主动组织转换的问题。
目前当地的活动主要由政府倡导组织,缺乏调动民众主动参与或自发组织的内在因素,缺乏一种具有身后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的有力支撑。因此它只是一种政府的节日,而不是地方全民的节日,对地方民众而言,这种节庆活动除了能够为个别人带来一定的商机之外,大多数人都只是处于旁观者的状态,既无意也没有可能自发融入活动中去。这样,这种活动很可能会在行政力量略有淡化的情形下迅速沉寂。另外,可惜的是,这一文化节的组织者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端午节资源,没有使文化节同端午节密切结合起来。在时间的安排上,有一定的随意性(有时在端午,有时在9月)。当然,也许假以时日,在地方政府的长期努力下,一种新的有关这个文化节基于商业或娱乐等目标的内在需求会逐渐在当地人中被培养起来,并形成相应的民间组织,直到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被生产的新的节日文化才会在当地更加有力地延续下来。
第二种类型,是对原有节日传统的继承、发展或改造,从其运作方式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亚类型:一是以地方文化精英和民间组织为核心,在一批来自学院的学者推动下,逐渐壮大起来的传统节庆活动。二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由学者配合而不断扩大影响的传统活动。三是主要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相对自足运作的传统节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9年04月08日15:1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