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胡孚琛]《老子》文本的考据与解读
——读尹振环教授《重识〈老子〉与老子》
  作者:胡孚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3 | 点击数:11026
 


      先师王明教授早年先后师事胡适、陈寅恪、汤用彤先生,终生研究道家与道教文化,曾撰《论老聃》载入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王明先生赞同清人汪中的说法,认为孔丘问礼者为老聃,著《老子》者为太史儋,并据《史记·项羽本纪》云“上将军”之官职出于战国等史料论证之。他晚年却又反悔,认为司马迁既明言老子西出关,“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何必多事归诸太史儋耶?且“范蠡称上将军”亦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可见“上将军”之官名春秋时亦有之。尹振环教授更有甚之,论“老子其人”而著“司马迁直笔明文肯定老聃,暗里曲笔肯定太史儋”一节,赞同清人汪中之推测。其实司马迁不过“信则传信,疑则传疑”而已,何来如此多的心机?尹振环教授之论,盖来之何炳棣院士之考据。何炳棣教授在2000年11月《燕京学报》撰《司马谈、迁与老子年代》,竟从司马谈、迁身世及所记老子后裔世谱入手,论证《老子》著于《孙子兵法》之后,老子即为太史儋。然而司马迁毕竟没有直书“太史儋之子名宗”,“太史儋著书上下篇”,何院士之考据巧则巧矣,眼下也只能算是一种“推测”!其实关于《道德经》成书的过程,我也有一种“推测”,却不认为著于晚于孔子的太史儋,而是认为如果此书果然有个初本的话,其始作俑者当是《史记·周本纪》、《国语·郑语》里记载的西周史官伯阳甫。伯阳甫于周幽王时为太史,可“登春台”、“享太牢”,曾预言“周将亡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其“论地震”讲“天地之气”,亦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相一致。《道德经》中的文字描述,以史实证之,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等,亦不晚于周幽王之时。《吕氏春秋·重言》云:“老聃学于无为而贵道德,周史伯阳也,三川竭,知周将亡”,老子“有本字伯阳”,“号伯阳父”,是史家流传甚久的说法。盖《道德经》的思想既为史官所传,其基本观点早在西周史伯时已有初本当属可能,老聃据此著上下篇而成今本《道德经》乃顺理成章。我对《道德经》有个初本及其作者的“猜测”揣摩已久,可喜的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的青年学者马文增先生著《〈老子〉“小国寡民”章及老学若干基础性问题辨析》,已在2008年初出版的《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一辑有所论证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为儒生所记《道德经》之节本的说法,是我听饶宗颐教授最先讲出的,至少今天还难以断定竹简本就是《老子》的初本。楚墓竹简本、汉墓帛书本、傅奕本、河上公本对于校读今本《道德经》之文句功莫大焉,然据以推翻今本,尚嫌不足。王弼等魏晋名士皆没受过系统儒学教育的青年学者,其治学方法靠悟性,所出今本《老子》亦必有根据。我本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而自然科学的创造发现,首先靠多年研究积累的悟性、直觉和灵感,一步即见到真实,再以数学逻辑推理论证之,故爱因斯坦讲直觉与灵感比数学更重要。凡是美的东西往往也是善的和真的,而美的原则在于其简单性与和谐性。托勒密的“地心说”为解释天文现象把每个天体都加上三个圆周搞得很复杂,哥白尼的“日心说”则说地球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很简单和谐,被证明也是真实的。因之科学上有一把“奥卡姆剃刀”,把那些复杂多事的“推测”剃光。老子其人其书的考据也需要“奥卡姆剃刀”,摒弃那些缺乏美感、过分繁琐、无事生非的“猜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12-23 20:22: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耿占春]地方与叙述
下一条: ·[魏威]地图上的大中华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朱依凡]论靖康故事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衍化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张天睿]权力与秩序的“社会宪章”
·[吴亚宁]张掖地区《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文化文本调查研究·[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
·[王兴尧]文本·仪式·节日:春联风俗传说的文化叙事·[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
·[唐钟禹]戏曲与说唱文学的跨文体互文·[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任子贤]悄然售卖的恐怖:鬼贩传说文本分析·[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刘柯]《汗青格勒》与《查姆》的文本口头程式分析·[焦文鑫]从口头到书面:胶东民间文化研究者对王懿荣名人故事的搜集整理研究
·[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包海青]演述与回应: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口头文本动态生成机制研究
·“仪式文艺的文本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民间文学前沿研究讲演录》新书发布会举行·[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