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人民日报专版:当网络牵手春节
  作者:人民日报科教部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6 | 点击数:18557
 

 

互联网专家曾明发——

网络还将继续改变春节

本报记者 赵亚辉

《 人民日报 》(2009年2月5日 15 版)


  春节期间,互联网上温情一片: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团圆的家人,或者身处两地的亲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视频聊天,可以电子传情,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越空间的限制,在传统节日里实现“千里相会”的大团圆。

  互联网专家、中国网民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主任曾明发告诉记者,在牛年春节期间,“网上过年”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演绎方式。

  比如,人民网等网站开展了网上大拜年活动,内容多样;很多人通过网络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并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很多网友撰写博客,记录自己过年的经历和感受;很多人在网上买年货、买礼物、买机票……

  “事实上,网上过年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指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过年方式,这也是网络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曾明发说,中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历经15年,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两年,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网民们正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快乐与实惠。

  如今,网上购物早已不是新鲜事,读书、看报、聊天、交友、听音乐、看电视……如此丰富多彩的网上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上网,使得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已经接近3亿人,跃升为世界第一。

  “对于各种节日的过法,互联网的影响还会越来越大。”曾明发说,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越来越多的网民热衷于网络生活,特别是25岁以下的年轻网民,他们把36%的时间花在网络上,甚至有很多人把一半以上的休闲时间用于上网。

  不但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在网上过,中国的网民还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不久前,每年9月14日被确定为中国网民文化节。曾明发说:“这是由网民自己投票选出的节日,2009年9月14日是第一个网民节,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2月5日 科教周刊

上一条: ·[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
下一条: ·[萧放]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相关链接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添]网络民俗的灵韵重构·[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陈茂源]盐路馈赠的当代回响:大理乔后镇火烤饼的流动、消费与社会关系网络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