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人民日报专版:当网络牵手春节
  作者:人民日报科教部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6 | 点击数:18556
 


(金台观澜)

网络时代话春节

杨健 《人民日报》

(2009年2月5日14 版)

 

  春节,是农耕时代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

  闲暇、美食,红包、新衣,爆竹、舞狮,灯谜、庙会……家家户户忙碌经年的物质积累和朝朝代代的文化传承相互捆绑,在十多天时间里如烟花般集中燃放。此情此景,交织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宾来客往的喜庆,积淀成一个民族美好的集体记忆。于是,在农业社会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便有了它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今天的中国人正行走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农业文明的五千年长卷已接近尾声,市民和网民的增长几可与新生儿数量的增长等量齐观。当年货在网上买,年夜饭在网上订,贺年片在网上发,麻将在网上打,甚至连鞭炮都可以在网上放时,春节的气氛还有多浓?春节的魅力还能延续多久?它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坚守?

  毫无疑问,互联网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春节的形态。但春节并不怕变。从夏朝到汉代,光是过节的时间,就从正月初一到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变了好几个来回,但春节的地位没有变。纸张发明之后,春联代替了桃符;火药发明之后,烟花代替了爆竹;自鸣钟发明之后,钟鼓变成了玩具;电灯发明之后,灯笼只剩下躯壳;春晚出现之后,守岁的意思就是全家人一起看电视……对所有这些变化,春节脸不改色地照单全收,一一列入自己的节目,仿佛历来如此,天经地义。

  真正能够对春节形成威胁的,其实只有两样东西。一样叫富足——如果大家的日子天天像过节,那么在物质的层面上,春节的特殊性就不攻自破了。另一样叫淡漠──这是比富足更可怕的挑战者,因为只有它,才能穿透坚韧的盔甲,刺中春节最柔软的核心。

  曾几何时,当工业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把“父母在,不远游”的儿女推向远方时,有人预言,以宗族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儒家文化走到了尽头,春节的末日已经不远。然而春节挺住了。君不见,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春运依然人潮汹涌,因为剥去花团锦簇的层层装点,春节最核心的魅力,其实是家的温暖,是缠绕交织的中国式人情。只要这牵魂萦梦的丝线不断,春节就注定是回家的时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盛大节日。

  人可以不富足,但不可以太淡漠。网络时代,春节对大家这样说。


春节您上网了吗?

《 人民日报 》(2009年2月5日14版)


制图:赵勇芬

数据来源:本报问卷调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2月5日 科教周刊

上一条: ·[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
下一条: ·[萧放]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相关链接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添]网络民俗的灵韵重构·[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陈茂源]盐路馈赠的当代回响:大理乔后镇火烤饼的流动、消费与社会关系网络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