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锡诚]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点击数:19522
 
以所谓“当代的主体价值观”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与糟粕”的判断标准,以今人的价值观来要求古人,来要求传统文化,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我党今天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因而是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是一定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的产物,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况与人类自身的需要相适应的,因而具有其天然的合理性,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先民不了解天象,不懂得自然的规律,不洞悉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规律,于是向山神膜拜,向老天祈雨,向小土地庙或碧霞元君求子,祈求家族子孙繁盛族群强大,祈求国泰民安,不惜创造出许许多多神灵来寄托他们的无望的希望与憧憬,甚至崇信巫术可以征服自然力,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但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了,进步了,文明程度提升了,原来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那些文化现象过时了,变得不为民众所需要了,那么,这些文化现象便会自然地退出历史,退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不能说那些适应彼时社会发展状况、适应彼时民众生活需要并的文化现象,传承到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与我们当今的“主体价值观”不相适应了,就成了“糟粕”和“毒草”。马克思在写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的摘要》、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时,面对着迎面而来的各个时代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蒙昧时代的,野蛮时代的,等等,但他们从来不使用类似“精华”或“糟粕”这样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语言,而只是客观地科学的描述历史发展的必然。用进步或落后、香花与毒草、精华与糟粕这样的词语来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理念和方法,如果不是对文化的属性了无知识,那显然就是堕入了主观唯心主义或“超”革命的观点的泥潭,而绝对与唯物史观无缘。
进一步说,文化也好、非物质文化也好,归根结底是靠传承而得以延续的,而不是那些以革命者自许的“文化人”凭空创造出来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人类社会改朝换代,社会制度发生更替,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革命,前一朝的政府、军队、警察、典章制度等等,统统都是要被后起者推翻和废除的,而文化则不然,文化是有继承性的,靠传承而得到延续的,不继承前代的和历代积累起来的文化,是绝对建立不起纯而又纯的当代文化来的。这大概是一条颠簸不破的铁律。[7]
回想历史,在苏联革命后不久,苏联共产党内就出现了一些企图“臆造”所谓无产阶级文化的人,1924108日,列宁就在为即将召开的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代表大会起草的一份决议案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8] 1924年,列宁又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9] 我以为,列宁的文化理念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至于后来苏联的发展以及解体是后来的事。
建国以来,也有些人不断地高举起“批判”的大旗,以二元对立的方法论为武器、以“精华与糟粕”为政策口号,对包括民间口头文学在内的传统的文化遗产,进行过一轮又一轮的批判,把那些不符合当代“主体价值观”的文化都划归“糟粕”之中,予以批判和扬弃,或者按照我们当时政治形势的口径对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进行改写,杂糅进当代人的、一时的政治观念和审美趣味,弄得许多流传经年的民间作品成了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或者改变民间文化的发展方向。至于与民间信仰相关的、与“巫”字沾边的民俗活动,庙会活动,基本上处于停止的状态。在理论上,我们曾经自上而下地倡导过贯彻过“厚今薄古”的方针,提出过“越是精华越要批判”的口号,连号称最具人民性的古典小说《水浒传》都要一段一段地批判,凡是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的,一概被批为“封建糟粕”。总之,是希望在批判、改造、扬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他们理想中的纯而又纯的所谓革命文化、或堪可成为“精华”的传统民间作品。结果呢,一次一次的革命群众运动,我们祖先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许许多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群众性的运动和批判声浪中毁灭于一旦。君不见,连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孟姜女传说都不符合我们时代的“主体价值观”,因为故事强调了秦始皇的残暴不仁。
我们在文化上所犯的错误或走过的弯路,恰恰是列宁在20世纪初所批评的那些以革命家自命的人所犯过的,其后果也许比列宁时代更加有甚。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无论是文化工作上,还是人文科学的研究上,我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不敢说,今天,这种自命为“革命家”的人就绝迹了,以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封建的文化、糟粕的文化,而要在“平地上”创造新文化的“革命”理论和观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非物质文化领域里,民间信仰问题,蒙昧意识问题(如巫文化),推原史诗问题,庙会问题,风水问题,以及诸多科学尚未认识的文化现象,等等,在一些主持文化工作的干部和文化人中,视若“糟粕”者依然有之,噤若寒蝉者亦有之。一旦被打入“糟粕”的另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不仅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帮助,反而会在政治压力下悄然消失。文化发展的自身已经充分证明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自有其合理性和消长规律,好的会继续发展和提高,不好的会在发展中逐渐被淘汰和退出。适者生存即适应性——这便是文化发展的规律。要指出的是,任何违反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人为干预,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现代,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引领经济的时代,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意识形态领域是到了抛弃“精华与糟粕”这个口号的时候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01-13 21:53: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
下一条: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