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
  作者:CICH办公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16 | 点击数:14417
 

  (三)关于如何认识和实践对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刘魁立先生认为,洋节对传统节日的冲击只是其衰微的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则在于传统节日建立在传统宗法制度基础上,围绕家庭而过,重在亲情;现在家庭结构变化很大,重在娱乐。不能只把节日看作单向的平面的活动,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流动过程,有昨天、今天和明天,社会条件改变之后昨日不可能恢复,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新的符号体系。他提出“国家日历的组成部分”和“民众生活方式”两种看待传统节日的视角,希望从以上两个视点,通过各方面努力,将传统节日变成法定假日。

    傅谨教授强调,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政治诉求与文化诉求之间有合有分,强调民族文化认同时学者很容易与当前政府合拍,但同时学者必须提醒政府,地方文化是有差异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应该保持各地的地方特色而不能整齐划一的。此外,他提出个案之于普遍真理的关系问题,发人深思。

    高丙中教授认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已发展成一种多元的、为我所用的方式,中西及中国自己的节日并非绝对对立的,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等节日,共同被人们利用了来完成了一个目的:祝福别人和接受祝福以建立起个人的社会联系。他将“元旦”、“春节”整合为一个过渡仪式,不同于之前人们将二者视为对立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方法。

    叶涛教授对山东省淄博市牛郎官庄的牛郎织女、七夕节的传说习俗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当地牛郎织女信仰是在当地民间信仰基础上认为附会而来,并就在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政府力图以其打造所谓的“爱情文化品牌”现象分析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习俗的影响。

    此外,康保成教授指出年俗原本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只不过在当代逐渐淡化。朝戈金教授指出口头传统研究与国际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研究有所合流的倾向,强调当代民俗研究应“以全球的眼光思考”,并实践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施爱东先生围绕民俗生活整体性问题谈春节民俗志的写作,认为研究文化事项的现时功能时,不应追溯其历史,相同的人类诉求导致文化事项相似的功能只是在不同地域,其表现形式不同。周大鸣教授认为最早的仪式是和宗教信仰相关的,而仪式由功能的角度难以研究,而应由象征角度研究,应探究春节的象征意义。刘壮先生强调应关注民众自己对春节的感受,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似乎存在一种悖论。保护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未来,应注重由生态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到未来发展方向的思维性路线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给人以启迪。

    在研讨会召开的时候,代表提交的论文多数作了宣读,与会专家也就相关的各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传统节日与西方洋节是否冲突”、“在强调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等热点话题。与会专家就这些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问题看法比较一致,有的则存在较大分歧,但讨论本身引起的思考、学术思想的碰撞无疑会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7-1-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对话冯骥才]春节假日宜提前一天 民俗文化需悉心保护
下一条: ·[张勃]唐人的年节
   相关链接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楠]仪式叙事策略与地方性实践:基于大理剑川太子会的考察·[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乐晶 万星]“地方性知识”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跨地方”衍生实践·[冯佳澜]秦始皇赶山鞭传说的空间诗学:基于地方性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赶山鞭传说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