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湘西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
  作者:王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9 | 点击数:9206
 

 
  前不久,记者随民间社团组织———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来到湖南省凤凰县三拱桥小学,在那里观摩了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剪纸、刺绣、接龙、敲苗鼓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这是“天下溪”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织的一场乡土教材开发与推广现场观摩会,场面活泼热烈、生动有趣。

  湘西州是连接我国东中部与西南部的过渡地区,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使其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2004年,湘西州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地区”。目前州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11个,省级项目有22个,州级项目44个。面对本土的优良传统文化,一些青少年却不屑一顾,而对外来文化却接受得很快的现实,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教育?经过调研,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开发、推广乡土教材,十分必要并行之有效。据天下溪乡土教材项目干事王小平介绍,2006年9月,湘西的乡土教材立项。在走访了当地的山寨、小学及有关专家学者后,2007年4月,确定由湘西州教育科研院与天下溪合作,组织州内的9所小学教师共同编写,2007年12月教材出版。在系统地培训相关教师后,首先在参加编写教材的9所小学推广使用,随后,将在全州小学中推广。三拱桥小学就是首批使用教材的先行者。这本题目为《美丽的湘西我的家》的乡土教材,课程包括地域历史、民俗服饰、童谣歌舞等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尤其在内容设计中强调参与性、互动性,引起小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当我们在现场看到孩子们在歌声和活动中,兴致盎然地传承着民族民间文化时,十分欣慰。对此,一所参加编写教材的学校———龙山县靛房小学的王维春校长说:“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开课后,我校真的变了,学生们的心更灵了,手更巧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建设家乡的决心也更大了!”

  全国第三届乡土教材研讨会是在凤凰县城的箭道坪小学召开的。会上,来自各地的学者、专家,就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中国乡土教材发展现状等内容,各抒己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形象地比喻说:乡土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保持特色的“根”。要留住“根”,就要做乡土教材的挖掘、编写、推广工作,否则“根”就断了、丢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刘建在介绍国家教改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时说:缺乏乡土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对于乡土教材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挑战,首师大教育学院教授田汉族说,首先是考试与升学的关系。由于乡土教材不在统考范围,所以一些学校不愿开课,一些家长和学生不愿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项目总干事郝冰直言不讳:“在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现实情况下,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如何鼓励教师更有效地参与?乡土教材如何与三级课程更好地结合?地方财政是否有能力为乡土教材买单?等等。尽管开展的活动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因其意义所在,我们会乐观地面对,一路走下去。同时希望并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见识、有才华的人士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2008-12-17 00:14: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天桥民俗文化走进中学课堂
下一条: ·沈阳“非遗”列入学校教材计划 学生可学舞学剪纸
   相关链接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