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蛇】乙巳年 四月初二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建构
  作者: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7 | 点击数:12398
 

  调适论:政策的调适作用也使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结实

  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调适论,就是指政策的调适作用也使汉民族这个滚雪球越滚越结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民族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实现社会控制,都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来调适民族关系,这使得汉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以和亲政策为例,其始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世代通婚,发展至周代,不仅姬、姜两姓世代通婚,而且其他各族贵族间的和亲通婚也成为传统习惯,晋国公室贵族还常和戎、狄通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亲通婚已成为华夏诸国与蛮、夷、戎、狄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的调适,大大增强了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凝聚力。进入汉代以后,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和亲政策成为国策,昭君出塞成了历史佳话。整个西汉时期,大约有16起和亲,在当时的条件下,通过和亲政策的调适,不仅避免了汉匈双方的武装冲突,还为匈奴的汉化打下了基础,从而大大增强了汉民族的凝聚力。

  再以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时实行的汉化政策为例,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规定讲汉语,用汉文,向汉民族靠拢;离散部落,实行“编户齐民”,与汉民族杂居;劝农桑,改游牧经济为农耕经济;兴办汉学,与汉人通婚,着汉人服饰。与汉民族文化融合,大大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堪称典范,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门第、变婚俗、崇儒学、均田地的社会控制,使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此外,还有羁縻政策、土司政策、怀柔政策、朝贡政策、分封政策、内徙政策、教化政策、宗教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调适,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面在政治上增强了汉民族的凝聚力。 

  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学术价值

  汉民族研究雪球理论的学术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深入挖掘,但目前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首先,将汉民族形象地概括为一个雪球,其基本特征是“一大二杂三认同”。“一大”,因人口最多而大; “二杂”,因内部差异巨大而杂; “三认同”,因整合为一体而高度认同。

  其次,探讨了中国民族分分合合,最终形成“凝聚核心”的基本规律,即中国历史上俗称的少数民族的“汉化”。“汉化”这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特有的历史现象,正是涵化作用的中国表达。

  其三,建构了以汉民族为范例的民族融合模式——滚雪球模式,这对建构“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有重大的启示。

  最后,从这一理论入手,可以窥见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艰巨性、漫长性,以及未来走向。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本文节选自作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汉民族研究的再思考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5日

上一条: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先驱
下一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述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
·[洪陈方洁]“博头家”:身体、信仰与传统的动态建构·[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陈泳超 陈姵瑄]民间宝卷的身份叙事建构
·重视民间工艺的社会文化建构作用·[彭伟文]从具象到抽象,从市井到民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当前在线2375人 | 今天访问38587次 总访问222602116次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