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我们的节日”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02-11 | 点击数:1820
 

  二、唯实求变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在存续过程中胸怀理想、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不断创造以求变通发展的特性。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形成,既依赖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唯实求变心态,也依赖于人们发挥能动性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持续实践。突出的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特质,立足现实需要和美好理想,革故鼎新、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与古为新赋予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力,为中华文明连续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无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领域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成果。“我们的节日”具有唯实求变的创新性。

  以七夕节为例。据学者们研究,七夕节是东汉以来逐渐流行起来的。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葸耳也。“可见当时七夕节是一个以合药、曝衣、晒书、作干糗、采葸耳为主要习俗活动的秋季节日。魏晋以后,牛郎织女传说进人七夕节,人们创造出新的习俗活动。根据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七月俗重是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熒重,为稻,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七月七日晚上,人们祭拜牛郎星、织女星以乞富、乞寿、乞子,表达对富贵长寿、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南北朝时期,乞巧习俗开始流行。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七夕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民俗大节,从城市到乡村、从宫廷到民间都会开展许多习俗活动,不同地方也创造出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做法。比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城中的七夕饮食:“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面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后世,在陕西关中一带,有观影乞巧的做法:“乡俗每年七月七日,妇女扎草为人,衣女衣,带妇冠,供置几上,桌间设陈油水茶叶。爆竹三声,灯烛齐明。先是将女儿发梢剪齐,用尺量之,看较昨年长长了多少。然后,诸儿女皆捧豆芽咸集案前。先作跪拜,然后绕案环走,口中喃喃唱此歌三匝,乃复跪拜。起,折豆芽投水碗中,灯前看水中芽影,似剪刀乎?似尺乎?抑或似绣包乎?反复如是,谓之乞巧。”而在福建、台湾一带,又有拜魁星、出花园的仪式。“私塾儿童竟以瓜果祀魁星君。人家并以瓜果、糖饭设睡床上,画五色纸为衣裳式,令十五岁以下子弟焚供,俗谓'祭花公婆'。男子年十五岁者就床食之。谓之‘出花园’。”综观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各地七夕节习俗,可以看到传统的节俗活动主要有乞巧(包括拜祷乞巧、穿针乞巧、观影占巧、用蜘蛛乞巧,看巧云、吃巧等)、乞美(包括用凤仙花染红指甲、采树叶洗头发、接露水洗浴等)、乞子、准备享用专门的饮食以及祭祀、占卜等信仰活动,这无疑是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创新不断积淀的成果。

  七夕节的创新不仅出现在过去,也出现在当下。21世纪之初,西方情人节在我国迅速传播,国内一些有识之士为了与西方情人节相抗衡,倡导忠贞爱情、稳定家庭,创造性地将“爱情节”等新名称赋予七夕节,2002年河北省召开了首届七月七爱情节,乌丙安撰文《中华“七夕”爱情节的祝愿》指出:“提倡坚贞的爱情,也许会对被横流的物欲玷污了的感情作出拯救,让古老的七夕节广泛产生现代文明的效应。”这一为古老七夕节“注人了新意”的发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之后,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通过采借、发明等方式,人们创造性地将玫瑰、蛋糕、巧克力、烛光晚餐等西方情人节的文化符号以及彩虹鹊桥、相亲大会、情歌对唱、抛绣球、放飞许愿灯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活动引人七夕节,从而使七夕节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新的生机,实现了新的发展。

  除了七夕节外,重阳节在当代也经历了重大转变,成为中国人的老年节。这一变化同样是创新的成果。传统社会,重阳节本来是一个以消灾避邪、祈寿求吉、敦亲睦友、娱乐身心和感恩祖先神灵为主要诉求的传统节日,敬老孝亲的主题并不突出,老年人也没有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给予专门对待。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快速步人老龄化社会,空巢现象突出,老年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意突显九九重阳节的“久久长寿”之意,开始创造性地围绕老人设计的新活动,比如举办老年文化活动,看望、慰问、宴请老年人,等等,从而将其成功转变成一个以敬老孝亲为主题、培育大众公共关怀意识的重要节日。

  实际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创新是“我们的节日”之常态。可以说,“我们的节日”中没有一个在当下仍然保留着与过去一模一样的形态。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荆楚一带正月初一的行事: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岁旦,绘二神披甲持钺,贴于户之左右,左神茶,右郁垒,谓之门神。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今天的春节习俗已与其判然有别,其中许多是借助科学技术提升而产生的新创造,比如短信拜年、微信红包等。再如端午节,最初主要是恶月恶日,汉魏以降,人们创造性地将其与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相联系,在保健卫生的文化内涵之上赋予其浓厚的家国情怀,从而大大增强了端午节的人文气息。中秋节在唐代起源之时核心习俗是赏月,重在欣赏自然之美,宋代以降,人们将月圆延至人圆,中秋迅速发展成为我国节日体系中的又一团圆大节。总之,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通过赋予、阐释新的文化内涵,开展新的节俗活动,不断突破时代变迁、空间分异为节日传承造成的限制条件,从而继续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并因此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共贯同风的统一性

  统一性是中华文明在存续过程中,部分不断联成整体,分歧逐渐归于一致、相互联系、结为一体、融合一致的特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文明不断在新的历史高度上走向统一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和学者研究,早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区域的史前文化就在各自基础上独自发展的同时,与周邻地区发生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到夏朝后期,中华早期文明已从各区域文明独自起源,发展为中原王朝引领的局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追求“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的“大一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转化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实践,从而形成有利于维护统一的一整套制度和行动体系。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面向全国的选官制度、礼乐教化等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保证了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始终能在向往统一并归于统一的轨道上连续运行。在维护大一统方面,制定并颁布统一的历法、形成共同的节日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大一统”概念的来历,就与历法有关,与“我们的节日”中的春节有关。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何休注云:“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徐彦疏云:“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无论何休还是徐彦都在这里强调了统一的历法,尤其正月的确定对于秩序建构、统治天下的关键意义。“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是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遵循并一直坚持的治国理政方略,通过制定并颁授历书的方式,中央政府得以显示政权的合法性,并实现对举国事务的有序安排。如此则上下政令统一,军政事务、社会生活都能够按照时间规则运转,井然有序,形成一个整体。

  “我们的节日”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超越地方性和群体性,成为全国范围内诸多地方、多种群体共度的节日。丁世良、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按行政区划主要搜集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全国范围内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录,其中包括对岁时节日的记录,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我们的节日”的统一性。比如春节,在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反映出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其他六个节日虽然不如春节传播区域广,但也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而在这些地方,无论性别、无论年龄、无论职业、无论贫富,人们都会参与其中。

  “我们的节日”的统一性,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共享上。从起源上看,“我们的节日”主要是汉人的创造,但是后来它们都成为多民族共享的节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总是主动吸纳中原王朝的节假制度,从而共同维护了节日的统一性。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其节日习俗深受中原王朝影响。正旦这天会举行包括朝正在内的多种礼俗活动;元宵节也以张灯为乐,辽穆宗曾于应历十八年(968)正月己亥“观灯于市”,并“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端午节也有专门的饮食和服佩活动,“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与绵相和,絮衣七事,国主著之,蕃汉臣僚各赐艾衣三事,……又以杂丝结合欢索,缠于臂膊,妇人进长命缕,宛转皆为人象,带之。”辽朝在重阳节会举行“重九仪”,登高,饮菊花酒。再如女真人,早期并无历法,过着“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建立金朝后,采用中原王朝的历法和节假制度,从而使众多节日成为金朝各族人们共有的节日。根据《大金集礼》记载,元正、人日、上元、中和、立春、上巳、秋社、春分、寒食、清明、立夏、夏至、四月八、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立冬、冬至等,都是重要的岁时节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满人建立的清朝,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汉人的历法与节假制度。时至今日,“我们的节日”仍然是全国范围内多民族共享的节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不仅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共享节日的美好,亦能通过年复一年的共度,不断增强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从而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保持做出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我们的节日,前进中的传统·[郝苏民]中华文明凝聚力与传播力
·[杨红 樊瀚声]“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邱运华:扎根中华文明史,构建中国庙会学术话语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落户台州·创世神话: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之源
·“我们的节日﹒重阳——中国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研讨会”征稿通知·“我们的节日·中国(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论坛”征文启事
·关于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民俗与现代生活”大讲堂的通知·[罗杨]我们的节日为什么这样美
·[张洪友]探险崇玉古国——评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礼俗互动逻辑是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维度
·在中华文化史的整体语境下推动昆仑文化研究·北京民俗博物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火热开场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刘锡诚]端午:礼俗、传说和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日历·文化访谈录:我们的节日·春节[视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