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作者:新华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11 | 点击数:425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现场,中国代表上台领取证书。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新华社巴拉圭亚松森12月5日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羌年”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上述3个遗产项目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通过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当地黎族群众特别是妇女就业增收;“羌年”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良好态势。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上述遗产项目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中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庆祝。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截至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4个项目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称作纺织业的“活化石”,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以色彩鲜艳、图案多样、工艺精湛而闻名,古人赞美黎锦“光辉艳若云”。对于没有创造文字的黎族,黎锦更像是一本“史书”,写就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羌年

  羌年又称羌历新年,是羌族的隆重节日,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为节日,为期3至5天,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县广大羌族聚居区。羌年的活动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每当羌年来临,各寨都要在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主持下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彼此互赠美食,共祝新年。羌年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集信仰、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从节庆活动中体现出羌人崇拜自然和先祖的民族个性。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一特殊类型,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木拱桥以平直的木材,通过编织、交叉、叠压、互相咬合等方式形成拱形,并且在特别的节点联结,施工上颇有一番技巧。木拱桥不仅联通了山路,更承担了乡民集聚、民俗活动、休憩娱乐等功能。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4年12月06日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UNESCO故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力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