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作者:李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1-04 | 点击数:10144
 
书名:《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作者:李扬主编;纪玉洪、张建军副主编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10月 
  ISBN:978-7-5670-2961-3

       
 
 

  作者简介:

  李扬,中国海洋大学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新视野》《西方民俗学译论集》《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都市传说百科全书》《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故事形态学研究新进展》《文学的方式》等专著、译著、编著十余部(部分合著),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比较民俗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书评等数十篇,另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创作多篇。

  内容提要:

  该文集缘起于《中国海洋大学报》2015年9月开辟的“田野采风”系列笔谈专栏,此专栏由李扬教授工作团队发起,与《中国海洋大学报》编辑部合作推出,研究生张建军具体负责征稿编辑,校报纪玉洪老师负责编审,连续刊载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硕、博士研究生的相关田野作业文章。在专栏推出六周年之际,编者将已在专栏刊发的部分文章和未及刊发之稿集粹出版,作为阶段性成果总结。文集收录文章百余篇,分为“生活习俗调查”“地域社会调查”“口头传统·民间艺术调查”和“田野实践省思”四个板块,记录了作者们在田野中的寻觅、观察、访谈、记录与思考,“在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之上,力求兼具通俗性、可读性和故事性”。

 

       前  言

和大家聊聊编这本书的故事

张建军:

  这本田野调查文集的缘起,要追溯到一次偶然的课堂交流。2015年上半年,师父——在海大,弟子们这样称呼导师李扬教授,这也是一个有来历的“传统”——在《中国民间文学史》研究生课程上,向“徒弟们”提到了自己在香港大学读博时,有阅读报纸的习惯,而且经常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专栏文章顺手剪下来留存,天长日久,便积累了一摞又一摞的资料档案。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剪报”文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篇幅短小,师父称其为“豆腐块”文章;二是大多比较有意思,主题新颖,风格各异但不乏深刻见解。当时,师父还讲述了自己在求学、工作时参与田野调查的一些有趣“故事”。在民俗学的圈子里,田野故事本来就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当这些故事又是从有“故事大王”之称的师父的口中绘声绘色说出来的时候,更添了几分新奇与有趣,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不知怎么的,师父让“剪报”和“田野”这两个本是“天各一方”的话题“千里姻缘一线牵”,最终冒出来一个想法——不如咱们也尝试着在报纸上开设一个有关民俗文化田野调查的专栏吧!当时,首选报纸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报》,一来这是我们学校自己的报纸,近水楼台,适合开辟这样一个“阵地”。我们这个学科在海大开设本科、研究生的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也有快20年了,走进过田野,做过课程实践、SRDP(“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三下乡”等项目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写出过那么多田野调查报告,需要一个“阵地”来展示交流。二来如果能够把专栏做好的话,积涓成流,或许有朝一日也会成为别人手中的“剪报”,为民俗学界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李扬:

  光有灵光一闪可不行,得有人挑担子干活。这个想法的具体落实,就派到了我的徒弟、当时的“学术活跃分子”张建军的头上。我很少叫他本名,多称呼其网名“大耳朵”。之所以让“大耳朵”来筹备和承担这项工作,主要的考虑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来他在负责中国民俗学会官网的编辑工作,结识的业内学者相对较多,利于宣传、约稿及相关工作的统筹;二来他曾给校报投过三两篇短文,并协助校报编辑部的纪玉洪老师审读过几篇稿子,或许,相较于其他人来说,更适合和校报一方沟通、促成此事。

  说实话,刚刚“领命”的时候,他可能感到有些“头大”。当时,他和纪老师虽然认识,但不是特别熟悉,也不知道创办专栏的想法能否得到校报编辑部的支持。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2015年5月9日,他向纪老师发送了一封邮件——《关于开辟“田野采风故事”专栏的设想》,在问候和寒暄之后,向纪老师具体说明了此设想的缘起,然后强调了田野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性和我校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等。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该设想很快得到了纪老师的肯定与回应,并决定该年度秋季学期伊始,在校报第4版“副刊”设立“田野采风”系列笔谈专栏。5月15日,我和他共同商定了《“田野采风故事”专栏征文要求》,大家共同熬过了一个暑假,等待着金秋时节的到来。

  2015年9月17日,第1908期《中国海洋大学报》正式开辟“田野采风”系列笔谈专栏,同时刊布了“开栏的话”:

  正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扬教授在《中国民间文学史》课程中所倡导的“加强田野调查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已经成为大学综合素质教育的必备技能之一”。鉴于此,校报编辑部经过与李扬教授工作团队的深入策划、酝酿,决定在副刊开辟“田野采风”系列笔谈专栏,通过刊登相关文章,以促进人文社会学科对于田野调查的重视和开展。此专栏刊发的文章,主要通过约稿的形式取得,所邀请的撰稿人多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硕、博士研究生。同时,中国海洋大学SRDP项目和“三下乡”活动的相关成果展示也将列入刊文的计划之内。当然也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稿(邮箱:1178718234@qq.com)。所刊登的文章在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之上,力求兼具通俗性、可读性和故事性。专栏得到了中国民俗学会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诚如“开栏的话”所言,在专栏设立之初,大多数稿件主要由约稿形式取得,但随着该专栏在民俗学圈的“曝光度”越来越高,特别是2017年6月,中国民俗学网以《中国海洋大学报推出“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为题,设置了一个固定板块,对往期刊布的田野专文做了全文收录并保持随时更新,中国民俗学会的官方公众号“民俗学论坛”也定期更新发布“田野采风”系列笔谈专栏的文章,这为“田野采风”专栏又吸引来了大批投稿。

  在《关于开辟“田野采风故事”专栏的设想》的信中,他曾对纪老师说,“望能连载20到30篇文章”,但时至今日,专栏已经刊发了63篇田野专文。纪老师说,我希望咱们这个专栏能够做到“十年磨一剑”,如今转眼间已经过去了6年,这剑,似已渐次成形,显现光亮。

纪玉洪: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新时代理论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同样,如何引导大学生从幽闭的书斋中适时地抽出身来,挽起裤脚走进田野,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经风雨、求新知、长才干、厚情怀,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报》从其自身担当出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副刊上一直缺少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栏目,直到“田野采风”系列笔谈专栏的开辟,才“让梦想照进现实”。

  那是2015年5月9日,我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邮件:《关于开辟“田野采风故事”专栏的设想》,发件人是“大耳朵”。“大耳朵”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副刊作者,他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的硕士研究生张建军,是民俗学研究专家李扬教授的高足。这之前,建军不仅写文章,还为编辑出过力,2015年3月31日第1887期校报是月末版《厚重海大》,推出的专题是《乡音·乡情·乡愁》,建军不仅采写了一版头条《“乡愁”的实质是一种传统美德——专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李扬教授》(这篇文章成为那期月末版的“压舱石”),还协助审修了版面上的其他文稿。那时,我们就聊到了关于“民俗调查”的话题。所以当我看到上面的邮件时,感到特别亲切,便急不可耐地下载下来。

  打开邮件,一眼便知,李扬教授对此事很是重视,建军为此事做足了功课,邮件洋洋洒洒1198个字,既以情动人,更以理服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文中写道:

  ……关于开辟“田野采风故事”栏目的设想,始于我的师父李扬教授在《中国民间文学史》课程中的提醒和倡议。他结合自己在香港大学读博时阅报的经历和海大学生培养的现行机制,认为“关于加强田野调查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已经成为大学综合素质教育的必备学术技能之一”。李扬教授的这一倡议,得到了课堂上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和认可。只有亲近田野,走向民间,深入基层,才能将学问落到实处、做到好处。“课堂”与“实践”、“书斋”与“田野”,是学术培养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基于此,李扬教授、团队成员和文新学院的部分师生,倡议海大校报能够开辟“田野采风故事”专栏。……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古今中外田野调查者的故事,以散文、随笔等轻松的文学表达方式,将田野理论、方法等介绍给在校的师生。

  一口气读完,令人拍案叫绝,这正中编辑部的下怀。很快我们便商定了专栏的名称为“‘田野采风’系列笔谈”,并确定了征集文稿的方式和要求。经过扎实的筹备,到了金色九月,“田野采风”在校报副刊正式开栏,刊发的“处女作”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博士生的文章《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当年共刊发文章9篇,因其“在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力求兼具通俗性、可读性和故事性”,栏目一经推出便深得读者喜爱,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后来随着社会媒体的广泛转发,特别是中国民俗学会官网的重点推介,读者和作者队伍日益壮大,在学界的影响力亦越来越大。于是早在2018年的时候,李扬教授就有了结集的构想。如今,集腋成裘,书稿即将付梓,期待着能给钟情民俗学的读者朋友带来一个小惊喜。

李扬:

  “田野采风”开辟6年,作为此专栏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总结,集编出版,可谓水到渠成。本书所收文章,除了选录已在专栏发表的之外,还有部分未及刊发之稿。出于篇幅及其他原因,本书所涉内容,未能全面涵盖所有的民俗事象,难免有遗珠之憾,希望将来专栏创办十周年时,能够再出一本续集来补足。书中有些文章,内容互有关涉,我们还是根据其关注的侧重点,大致划分了四个类别板块;附录部分收录了我们一篇概述性的论文和一篇本科生民俗课程实践教学的介绍,聊供参考。

  书中文章的作者,来自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在民俗田野作业方面,他们中有“久经沙场”的专业学者,更多的是初涉田野的学界新秀、青年学子。他们怀着对民俗文化研究的热忱,克服了调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在山间,在海边,在乡村,在城镇,在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迹。他们在田野中寻觅、观察、访谈、记录、思考,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感悟是真切的,经验是珍贵的。民俗学是一门用双脚走出来的学问,这些田野调查的经历和收获,会使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之途,走得更加自信,更加扎实。

  本书的出版,有幸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金天宇处长的鼓励与鼎力支持,得到了席静副处长、高雅楠老师的多方惠助;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刘怀荣教授一如既往慨然相助。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纪丽真老师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研究生郭倩倩、牛鲁燕协助校对文稿。在此向以上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李扬  纪玉洪  张建军
  2021年10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
下一条: ·康丽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理论卷》
   相关链接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
·[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李一]重庆大足宝顶香会田野考察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
·[毕雪飞]冲绳久米岛天后宫田野调研报告·[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