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刚刚申遗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种怎样的民俗?
  作者:陈花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9-04 | 点击数:20672
 

      王船亦较一般福船更为华丽,毕竟是精神的装点。王船船首为狮头象征辟邪,船尾的盘龙则为旧时官船的象征,船中为官厅,为王爷的指挥中枢,船后是排兵的将台插着象征五营兵马的五色旗,以及祭祀海神天妃的地方。船首两侧为朝天而看的龙目,船尾两侧为传说是海蛇或者海鳗的极鳅。闽越人视船为有灵性木龙,船尾两侧的极鳅实则是闽越原始蛇图腾的崇拜,也被视作福船的守护神,相传其舍身堵住了船舱的破洞,保住了一船人的性命。而船上多彩的旗帜,则象征的是以六方六兽、二十八星宿为系统的星斗定位。

漳州进发宫的王船及“做王船头”的九龙江上游道士

      其实福船的形制,在历史上也经过了一个多元融合的过程,阿拉伯海船尖底海船的传入及水密隔舱技术的运用使得这类型船只,自宋元起便纵横于海上,广泛应用于福建人的军事、贸易、渔采之中。在木帆船失落以后,漳州的造船工匠有些早已转行,有些则靠着修补船只、钉造龙舟来延续自己的事业,而各社王船的建造,也为传统的造船师傅带来了祖辈经验的施展空间。而在造船期间,社里民众也要为王船准备一应的生活用具,蓑衣、斗笠、畚斗、扫帚、锅碗瓢盆、修船工具一应俱全,还有柴米油盐酱醋等日常物资,被称之为添载。

2020年10月12日,厦门厦港龙珠殿钉制王船

      而王船要出航前的“做王船头”仪式,则是旧时福船出港程序的演绎,道士船上草鞋,点上船上众人,生动地模仿起锚升帆等动作,让大船驶出海港。

      “船主、裁副、香公、舵工、直库、火长、大察、二察、押工、头仟、二仟、三仟、阿班、杉板工、头锭、二锭、总铺,合船伙计齐到未?到了。”(乾隆已丑年(1769年)季冬谷旦所敬抄的《送彩科仪》)我们可以从250年前的科本窥见当时的福船出航的面貌。

马六甲1933年送王船的采莲手,海沧钟山水美宫2020年送王船的采莲手(摄影 陈沧山)

      王船送出港前的最后一段路,就是巡境游香,如果是送瘟船含义更大的地区,这段路乡社里的居民们是不能跟随的,并且都得关门闭户,用鞭炮把船炸走。而王船的巡游则不同,由村庄妇女扫路开道,乡里青壮尽出扛着巨大的王船在人浪上巡游,亦可增加村庄的团结度,所过之处沿路收摄邪秽,古俗还有水手吟唱采莲歌。以前的疫厉多是由不良的卫生情况引起的,而王船的出游则可以信仰的名义发动起全社里一起来大清洁,并借由鞭炮中的硫磺与热力进行消杀,这种狂欢氛围也能提振乡民们心气,在那个平时没什么东西吃的年代,亦多了一个聚餐吃肉的理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思想 2020-12-28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谷雨与联合国中文日(4月20日)
下一条: ·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
   相关链接
·[林嘉欣]新民俗场域中的流动个体·[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
·[梁玉婉]家乡民俗学视角下《民俗》周刊作者群体的田野考察·[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
·[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
·[李文文]算法时代的“数字灵媒”:短视频平台上占卜民俗的知识再生产与本土化重构·[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李佳益]民俗学史中的性别维度
·[黎志]阿梅里科·帕雷德斯与美国民俗学表演转向·[柯小杰]地方志视角下的民俗记录与乡情传承
·[鞠熙]风俗与民俗·[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姜姗]日本妖怪文化中艾灸民俗的演绎与异化·[贾琛]制度下乡与民俗研究新方向
·[吉牛乌各]我国民俗学的本土传统与理论追求·[胡洋]现代民俗学表理论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贺少雅]生活的发现:笔记的民俗学研究·[何卫东]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京族体育文化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