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洪允姬]过去与现在如何通过神话相遇?
——评《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
  作者:[韩]洪允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8-09 | 点击数:10953
 

  前不久,我正在为学生的期末考试打分,这学期在我的“中国神话的理解”这门课上学习的一个学生给我发来了一封邮件。他说,他为准备考试正复习《山海经》的刑天、贯胸国神话时,另外一个专业的朋友在一旁笑着问他:“难道你就那么认真地学习数千年前人们讲到的那种就像玩笑似的故事吗?甚至还要参加考试?”不过,这位学生对我表示了感谢,他说:“尽管我的朋友取笑了我,但我很高兴通过本课程接触到了数千年前人们展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富有想象的世界。"当我看到这位学生的电子邮件时,心里特别激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展开的想象世界通过被称为“神话”的故事,在2020年,与一个在自己房间的电脑前在线听课的韩国某一大学生的灵魂相遇,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吗?!看着我面前的这本《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新书,我再次感受到了当时收到学生来信时的那份激动。

  我第一次见到杨利慧是2018年炎热的夏天,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个会议室里。那段时间,我正在给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年轻人讲述“中国神话的理解”课程,并感觉到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对于当今那些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大数据、参加人工智能课程、为了就业必须攻读会计学或经营学双学位的年轻人而言,学习古代神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我们所有人都生存在过去的积累之上,因此回顾过去,对于理解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始终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想而知,研究神话是不同于简单地研究历史或古典小说的,因为神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故事”,也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源泉”,它为人类指点生活的规范,使人们能够与这个世界的神秘融为一体,并且它是一条让人们能够体会到神奇的通道。但是,我在接触到古代神话时所感受到的神话的这些价值将如何传达给当今的年轻人,并且它们能以同等的程度引起年轻人共鸣吗?如今的神话是什么?神话的当代性将如何被人们发现?当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我的脑海时,杨利慧提出的“神话主义”理论引了我的关注。

  当然,以前关于神话的现代意义和神话的使用的讨论从没间断过,但是杨利慧的“神话主义”概念极其特殊,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她的神话主义概念不仅是将神话作为一种叙事来看待,而且还考虑到了神话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在民间文化中的可变性。作为一位优秀的民俗学者,她具有丰富的民间日常生活研究经验,因此才会考虑到这一维度的重要性。其次,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在文化和生活中的传播方式之时,她的神话主义概念涵盖了神话在新媒体中的使用情况。此外,自2017年夏季开始,中国神话学术界正式展开了对神话主义的有趣讨论。当我开始着手探索“神话的现在性”研究项目的时候,杨利慧的神话主义研究令我感到非常兴奋。因此,2018年暑假,我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在我遇到充满学术激情的杨利慧,并继续与几位优秀的中国神话学者交流后,便开始屈指苦盼如今摆在我面前的这部神话主义研究项目的美好成果。可以说,我目睹了2014年杨利慧首次提出“神话主义”概念、此后这一概念经杨利慧和她带领的优秀青年学者祝鹏程、包媛媛、陈汝静、肖潇和杨泽经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读完了近几年几乎所有神话主义的相关论文,我认为本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值得回味。当你从这本书的总体结构中回味这些文章,就会更加清楚地发现神话主义研究所追求和开拓的领域。这本书从理论基础、研究目的、方法等方面详细解释神话主义这一概念开始。运用该概念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3章有关“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的研究组成;另一个部分是由4章有关“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的研究组成。

  遗产旅游部分是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流传的汉族的女娲叙事、云南元阳县箐口村流传的哈尼族创世神话“窝果策尼果”、湖南泸溪县辛女村流传的苗族盘瓠神话为个案,进行实地调查之后得出的研究结果。这一部分尤其有趣的是,用非常专业的民俗学的调査方法,揭示并分析了现有民俗学或神话学中未注意到的新的民俗现象,即全面揭示并分析了遗产旅游中的神话重构这一事实。在民俗学方法论中对女娲神话的研究,杨利慧的成果具有代表性。书中肖潇、杨泽经这两位青年学者作为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的局内人,也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民俗学研究。在这里,作者们将神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民俗,将导游的叙事表演、表演现场的嘉宾(接受者)即游客、导游讲解的底本及其在现场发挥的个人创造性等,都纳入到研究视野中。

  电子媒介部分从神话学的角度论述了在文化学和传播学领域主要研究的互联网、电子游戏、影视等现代新媒体。在神话学领域,以往也有研究指出现代大众文化或电子媒介中应用神话的现象,特别是从20世纪末开始,神话叙事或科幻题材席卷全球文化领域,所谓“神话的回归”现象在韩国神话学界也引起了新的讨论。在中国,著名神话学家叶舒宪曾提出过“新神话主义”概念,并对神话重述系列、应用神话或神话思维的各种文学作品和电影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这种“神话的回归”现象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因此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但是从《楚辞》到魏晋志怪、唐传奇、李白和李贺的诗、《西游记》、《红楼梦》、郭沫若的《女神》、再到鲁迅的《故事新编》,都可以发现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一书论述了神话在当代被广泛应用的各个媒介,包括过去没有先例的电子媒介,从而更加清晰地解释了“神话主义”研究指向的目标——它表明了神话是如何被生活在完全崭新的媒介环境中的现代人所传达、挪用和接受的,这是神话主义研究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这一部分中,经典神话在互联网上被世俗化为“神话段子”,形成大众的亚文化现象;来自诸如用户可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并体验神话世界的《仙剑奇侠传》或者《古剑奇谭》等RPG游戏,以及电视和电影等多媒介(multimedia)里的神话的出现,也都成为可以认真研究的对象。

  正如杨利慧在“总论”中提到的,这本书明确地阐明了“神话主义是一种新型的文化生产模式,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无疑是探索神话当下性的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思想转变,也是神话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另外,这本书也是一部21世纪年轻人了解和学习古代神话、并通过神话与过去相遇的很好的指南。

  在现代文化中,应用神话的程度和方式会因国家而异。正如本书所关注的领域显示,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在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特别是通过电子媒介积极应用神话的国家。在韩国,也有很多在网络漫画中应用神话的例子,但是在其他电子媒介或遗产旅游语境中,神话的应用并不是特别明显。即使在有着深厚希腊和罗马神话文化底蕴的欧洲,遗产旅游的主题仍然是王宫和宗教名所。因此,在这种文化语境的差异和多样性中,通过世界神话学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神话学研究无疑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我觉得这样的交流也必将成为一座桥梁——连接一位在朋友的嘲笑下仍然乐于学习古代神话的当代韩国大学生和一位在1993年春季的田野调査中发现陈旧的“女娲城遗址”的石碑、顿时体会到“'远古’与'现代’的时空界限刹那间被打破”的、满怀激情的未来杰出神话学家的桥梁。

(本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下一条: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