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6-12 | 点击数:6898
 

  在中国近现代人文叙事语境中,有一句口头禅“有史以来”被习惯使用,其实,如果认真咬文嚼字审视一番就会发现,它仿佛欠缺点什么?是的,严格说应该是“有史志以来”就确切了;那是因为志与史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渊薮,同源有别,殊途共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纵观中国历代官私史书无不以其丰富的志书类聚而显得厚重。史志文化难解难分!

  这里就是一部厚重的志书《青海民俗志》。在这里就不能不涉及地方志和特色文化志的话题。在修志建志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都曾经编修了一定的地方志书,其中不乏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记载著述;但是,其中专门的民俗志的数量还是很少。因此,处于21世纪我国新时代的当下,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族群特色的民俗志,就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内容和形式。民俗志,简单来说就是对民俗现象的记录,是现代民俗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民俗志,是民俗理论研究的资料提供者,是民俗进行比较研究、梳理民俗现象发展史的重要支撑者。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肇始于20世纪初,但有关民俗志的萌芽早在先秦就已出现,民俗志作为记录民俗学,对于民俗理论研究的详实、可信的资料的提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民俗学从20世纪80年代的醒觉复苏重建期,走向崛起活跃的繁荣期,与民俗资料的不断搜集、丰富有关。时至今日,虽然民俗学在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异彩缤纷。对于这些民俗事象的记录,不管从精细度还是宽广度,还远远不足。党和国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发展传承、现实价值等进行了深入阐发。对于家风家训的展示、乡贤文化的传扬、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节日的振兴等方兴未艾,各种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正是民俗融入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值此,《青海民俗志》的编纂顺势而生,顺时而行。

  《青海民俗志》作为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特色志之一,体量宏大,细致展示青海民俗,突出了青海民俗的特色。青海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之一。而且自古以来在青海大地上繁衍生息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6个世居民族,积淀了极为丰厚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对青海高原严酷、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青海高原这个历史舞台上,多种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多民族民俗文化历经历史风雨,经过各民族文化的接触、采借、整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的独立性、信仰的和谐性、样式的包容性、产品的共享性、形态的古朴性、时代的适应性等特征的民俗文化。这些特征在志书中得到明显的展示。

  《青海民俗志》的编纂,体现了作为地方民俗学者对民俗文化应有的情感认知和责任担当。青海的民俗文化是青海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是青海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无论发展文化产业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论建设文化名省还是建设新青海,都离不开民俗文化。该志的编纂出版,发挥民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必将对地方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通过有力的学术支撑。亦推助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学术事业的繁荣。

  《青海民俗志》的编纂,是民俗志理论与地方志理论有机结合,完美提升志书编纂形式的新探索。《青海民俗志》立足特色志,是对青海地方民俗文化进行忠实记录和深度描述的新创志书,全书主体框架涵括所有地方民俗事象,对青海民俗文化作了较为完整、系统和立体的梳理与深度描述。该志的特点是把民俗志学科理论方法与现行的地方志体例有机结合起来,以民俗学话语体系为根本,以普通地方志形式为载体,以青海多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以科学规范的精品著作为追求。从现有书稿看,达到了预期的编纂目的。无论是框架规模,还是科学规范,是青海地方志著作和国内地方民俗志中的佳作。

  《青海民俗志》的编纂,还体现出在编纂人员结构上专业、敬业的特点。该志由赵宗福教授以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身份担任主编,统率近40位几乎全部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士参与编写,实属不易。高素质的修志队伍是确保高质量的民俗志编纂的专业基础。志书中处处体现这些长期从事青海民俗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研究积淀,学术理念紧跟时代,田野资料鲜活可靠。在地处青海这样偏远的省份,能够召集如此壮大的学术队伍进行民俗志编纂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也值得全国的同行学习借鉴。

  《青海民俗志》的出版,不论在民俗志编写理论上的探索,还是民俗资料的汇集,都是对地方民俗志编写工作的重要贡献。它的发行,是在新时代民俗学焕发活力的体现。愿以此为契机,中国各类民俗志的编写更上一层楼。

  2018年小寒

  (乌丙安:著名民俗学家,原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全权会员、辽宁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下一条: ·[洪允姬]过去与现在如何通过神话相遇?
   相关链接
·[霍福]刘敏宽的关公情结与青海关公文化·[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
·“国际视野下的高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