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在承继钟敬文等老一辈学人成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理论,出版诸多成果,其大体可分为心理分析、文艺学立场、社会文化取向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趋向。旧民族志时期所采用的文字文本研究方法限制了学者的视野,缺乏与当下民众生活的对话,对故事生存传播状况的调查不足,比较视角、族群视角的缺失等,是未来研究应着力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傻女婿故事;故事类型;生存状况;学术史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资金资助项目“多民族杂居背景下西北地区巧女傻婿故事研究”(项目编号:2019007)的阶段性成果。
傻女婿故事是中国最为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而且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同类故事相比,具有“某些文化或民族性的意义”。学界对傻女婿故事的研究伴随着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端,迄今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对该类型故事的学术史进行梳理,评析现有研究的成就、贡献以及存在的薄弱之处,能够揭示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和进展脉络,有助于以后研究的拓展与创新。
傻女婿故事是以故事主人公傻女婿来定义的故事群。不同地区对“傻女婿”有各自习惯的称呼,如西北地区多称为“瓜女婿”,东南沿海一带习惯叫“呆女婿”,上海喜欢称为“憨仔婿”“踱女婿”,湖北一带叫做“苕女婿”,东北一般唤作“傻姑爷”,河南民间叫做“Xìn女婿”“傻女婿”,所指人物类型并无区别,故本文以“傻女婿”统括各地此类故事。该类故事流传历史久远,目前可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三国时魏邯郸淳《笑林》中的《痴婿吊妇翁》,隋唐、明清时期的笑话集中都有傻女婿故事的身影。1928年林兰还专门编纂《呆女婿的故事》专集,1984年我国启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傻女婿故事作为一种生活故事的类型被列入工作手册。之后从出版的集成省县卷本来看,该故事流传范围几乎涵盖全国,其中在北京、河南、辽宁、甘肃、宁夏、青海、浙江、福建、四川等地还被列为常见故事类型。可见,傻女婿故事从古至今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属于发展一直健旺的故事类型,并为不同民族的人们喜欢、传述。
一 傻女婿故事的界定与类型整理的不足
学界对傻女婿故事的认识始于20世纪20年代,总体来看大家对傻女婿故事概念内涵的界定基本统一,但在概念外延的框定上则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傻女婿概念外延的广狭之分可以追溯到傻女婿故事研究的肇始时期。
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类型,“傻女婿故事”的名称源自钟敬文《呆女婿故事试说》(1928年)和《中国民间故事型式》(1931年),文中称其为“呆女婿型”,并细分为5种型式。随后有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37年),将之归为“傻女婿”型。钟敬文与艾伯华分类的共同点在于秉承民族化和中国化的原则,按照中国民间故事的自然体系进行分类编撰。然而,他们二人在概括类型时因为占有文本资料的差异,所指的傻女婿意涵并非完全一致。分歧体现在傻女婿的指涉范围,即仅限于智力低下的愚呆型人物,还是也包括老实、憨厚、不善言辞的一类人物,这就牵涉到部分三女婿型故事,在这类故事中老实、不会说话的三女婿往往被人们看作傻女婿。钟敬文的“呆女婿型”故事显然没有包括后一类人物,艾伯华的“傻女婿”则涵括,表现在其中的“三个女婿”型。钟敬文为呆女婿型故事所列的五种型式虽然没有包括这类故事,但是他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呆女婿故事试说》的结尾特意谈到,“呆女婿他本来是一切‘呆子’的代表,不论他的故事在形态上如何差异,总应走不了愚呆这一点。哪里晓得,他在某些地方的故事中出现时,往往却变成很伶俐的好女婿,要使丈人们大大为之称羡、惊奇。这是这个类型故事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可惜这方面的记录目前还不太多”。此外,钟敬文在详细阐述傻女婿“拙于礼数”的愚呆行径时,其中重要一类体现为“吟诗或行酒令”,而此情节单元正是三女婿型故事的主体结构。因此,钟敬文可能默认两类故事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傻女婿的广义外延范围。
研究中明确秉持狭义外延说的当属鹿忆鹿,她在文章中指出,“本文中所谓的‘呆女婿’、‘傻女婿’的定义,或许应该说在智能上有些问题,常说蠢话,常做蠢事,而非一般所谓的口拙或憨厚老实的意思”。有趣的是,鹿忆鹿的研究中涉及到的连襟关系往往发生在三女婿型故事中,这类故事中的老三女婿既有真正愚呆的,但更多的则是老实口拙,并非真正智能有问题。王传秀在文章中也设定了研究对象的所指,“男主人公具有‘傻、呆、憨’的言行,经常说蠢话、做蠢事。有些故事中男主人公只是憨厚、口拙,因地位低下而被认为呆傻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林继富则根据傻女婿的不同表现分为愚笨的呆女婿故事和聪明的“呆”女婿故事,并指出,“这类呆女婿并不呆,只是因为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看不起”。然而多数学者对这个问题态度并不明朗,在研究中习惯模糊化处理,不过详加考察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具体论述大都囊括了这类三女婿型故事,比如马成俊、李霞、胡萍等。
就已出版文本载录的情况而言,1928年林兰编纂的《呆女婿的故事》,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丛书中有为数不少的两类故事交织杂糅的现象,人物角色的设置通常都是老大老二女婿为文武状元、举人秀才等,老三老实口拙、傻头傻脑。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笔者称之为“仨女婿对诗型”,将故事母题概括为:1.拜寿、过年、中秋节、某事、无原因,三个女婿相聚到岳家;2.岳父、连襟提议做诗、比赛;3.大女婿首先做出;4.二女婿顺利完成;5.三女婿不会作诗,以岳母或岳父为题做了一首粗俗的诗、妻子代言骂了两个姐夫。如河南周口地区的《三女婿拜年》《三个女婿》、辽宁新宾的《傻姑爷》、青海的《三女婿》、宁夏的《傻女婿答题》《姑爷庆寿》、上海的《三女婿较量》《三女婿寿堂试文采》等等。第二种笔者称之为“学话串亲型”,母题可概括为:1.三女婿需要去岳家;2.外出学话;3.在岳家说出学来的话,骂了轻视他的两位连襟,有时还包括岳父。如山东济南的《笨姑爷学话》、宁夏的《傻姑爷拜寿》。有时,两位连襟仅仅作为背景出现,并不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中,比如上海的《呆女婿的故事》、山东济南的《三姑爷拜寿》。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民众心目中的傻女婿首先是愚呆型的,进而会将现实生活中口拙直率、过于老实的成年男性看作傻女婿。民众对此有一个贴切巧妙的解释,“巧叫老实,笨叫瓜子”,即说得好听叫老实,说得不好听就是傻瓜。老实、不会说话的男子在婚姻市场上处于劣势,老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无能、头脑简单的代名词,因此憨厚、不善言辞的三女婿尽管智能上不一定有问题,但是不会说话办事,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自然就成为众人心中的傻女婿。学者、故事采录者以及讲述者对傻女婿定义的宽泛,表面看来,可能说明了现实生活中这两类人物具有共性,以及傻女婿型和三女婿型故事的融合。如若深入故事内容,则会发现两类故事存在更多本质的相似,即都是借助傻女婿的表面愚蠢与内在伶俐,达成笑话具有的反讽目的。根据学界以往的研究、书面文本的载录和实地调查中民众的认识,笔者将傻女婿人物的内涵设定为愚笨呆傻,外延扩展为憨厚老实,其能指范畴为主人公言行举止的呆傻,所指范围则涵盖故事讲述者和其他人物对他呆傻的主观评价(人们认为他傻)。因而,笔者将傻女婿故事界定为所有包含傻女婿人物形象并以其为主人公,经常发生在夫妻、翁婿等亲属交往场域的家庭生活类故事和笑话。需要说明的是,已经订亲并按照准女婿身份与岳家交往的男性属于讨论对象,傻儿子(未婚)的故事不在讨论之列。部分巧女故事中虽然包含傻女婿,但是其主人公是巧女,重点在彰显女性的智慧,因此这类和巧女故事交叉的傻女婿故事也被排除在外。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均以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为编码基础,将形态一致或近似的中国民间故事完全楔入AT分类体系,尽管后者比前者保存了更多的中国特色。因此,在这两部索引中傻女婿故事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特定的故事类型,而是被分解于多个类型中。比如在丁氏索引中,分布于AT1681C呆女婿向岳父拜寿、1681C1呆女婿送礼沿途吃光、1685A呆女婿(把丈母娘当做妻子)、1685B不懂房事的傻新郎、1687忘了的词字(织布机)、1691猛吃的新郎、1696A总是晚一步、1696C呆人呆福,等等。然而,根据丁乃通在“中译本序”以及“导言”中的说明详加分析可知,丁氏索引归纳的有关傻女婿的若干类型,其实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特有的或者是与阿尔奈、汤普森《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有差异的。将本属一体的故事分散开来,笔者以为可能不利于对故事整体状貌及其民族文化特征的把握。
按照丁乃通和金荣华所采用的AT分类标准,傻女婿型和三女婿型故事(922A*)基本是完全隔绝的两个类别,显然并不符合傻女婿故事的实际传承情况。目前来看存在缺漏错位的现象,上述“仨女婿对诗型”故事,无论从故事讲述者、采录整理者,还是以往中国学者的视角,都认为当属傻女婿故事的研究对象。然而,在AT分类法为内在法则的丁氏索引和金氏索引中似乎与傻女婿故事无关。较为突出的例子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的《傻女婿拜寿》,按照讲述者和采录者的思维习惯明显属于傻女婿故事,但是却被金氏索引类型划归为922A*“小女婿妙言胜连襟”。由此反映了现有索引对某类故事专门研究的不完全适用,也说明学者对故事类型的认识与地方民众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当然,这主要源于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的差异,我们不能据此苛责前辈学人。丁氏索引和金氏索引主要是为故事研究者提供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指南,二者在母题提炼、类型归纳以及与国外其他同类故事比较上的优越性,毋庸多言,是得到故事学界广泛认可的。此外,刘守华在教材编写中曾提及傻女婿故事,并将其简要分为三类:一是傻女婿“呆头呆脑”型;如“总是晚一步”类故事。二是“傻女婿学话”型。三是“三姑爷拜寿”型。相比而言,刘守华的分类全面清晰,容易把握,然而一旦需要详加探讨,似乎概括稍显粗略,难以洞察其详细的故事面貌和母题范型。现有的傻女婿故事类型整理、划分只是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工作的一部分,不具有独立性和针对性,虽然各有千秋,但确实存在缺漏、分散、粗疏等现象,与我们对某一类故事进行专门探究的设想有一定距离。故事类型的清理框定是故事研究的基石和支点,因而亟需加强傻女婿故事的母题萃取、型式归纳等基础性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