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23 | 点击数:7828
 

摘要:北京宗教文化发达,寺庙众多。近代之前,作为平时游览和游憩之地、岁时节日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以及一般庙会的缘起与核心活动场域,寺庙在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由于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和各种休闲娱乐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寺庙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仍然重要。当今的北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要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先进文化之都,需要保护好现存的寺庙,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寺庙也要积极融入新的时代,服务于首都建设和民众的美好生活。为北京居民提供更有品味更高质量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空间,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寺庙;庙会;北京;休闲;

作者简介:张勃(1972—),女,山东定陶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古都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7LSA012)


前言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1]休闲是人存在过程的一部分,早在2 000多年前,孔子就道出了休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他的学生子贡去观看腊祭活动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国之人皆若狂”时,孔子意味深长地说道:“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驰,文武弗能;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2]

  中国有着漫长的休闲娱乐发展史,休闲活动普遍存在于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并呈现出较大的时代性、地方性和阶层性。寺庙是宗教神职人员与信众用于祭祀、修行或举行各种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在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的休闲生活中,寺庙仍然发挥一定作用。

  关于北京寺庙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已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韩书瑞的《北京的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围绕以寺庙为中心的宗教信仰活动分析了500年的北京城市社会,对明清时期的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多有涉及;又如吴承忠、韩光辉、舒时光、宋军等关于元明清时期北京休闲文化景观与游览型寺庙的研究,以及习五一关于近代以来北京庙会的研究等。[3]本文集中对历史时期和当代社会寺庙与北京居民休闲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休闲生活的角度观察寺庙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北京寺庙的修建

  北京地区宗教文化发达,早在北魏时期,幽州即是“佛教聚兴地区之一,幽州文化中带有较浓厚的佛教色彩”。[4]而东汉末期道教也已传入北京地区,辽金以来,北京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国家的宗教信仰中心。所谓“僧居佛寺,冠于北方”。当时佛教寺院数量众多,至元年间《大都重修昭觉禅寺》碑记云:

  辽自有国以来,崇奉大雄氏之教,陈法供,祈景福者无时无之,侯王贵宗倾赀竭产,范金镂玉,以寓晨夕之敬,惟恐其后。以故绀修之园,金布之地,宝坊华宇,遍于燕蓟之间。其魁杰伟丽之观为天下甲。[5]

  信仰佛教的人上自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在有之。他们形成诸多会社组织,举办多种佛事活动。辽代所立《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文云:

  风俗以四月八日,共庆佛生。凡水之滨,山之下,不远百里,仅有万家,预馈供粮,号为义仓。是时也,香车宝马,藻野缛川,灵木神草,赩赫芊绵,从平地至于绝巅,杂沓驾肩,自天子达于庶人,归依福田……[6]

  这里所载人们不远百里,在四月八日共同到云居寺“共庆佛生”,足见参与佛事活动之热情。辽朝除了佛教兴盛,道教也有生存的空间。《辽史·地理志》载:南京(燕京)“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

  这种情形到了金朝之后仍然延续,所谓“都城之内,招提兰若如棋布星列,无虑数百,其大者三十有六焉”[7]。金朝佛教道教同重,所以道教场所得到较大发展,天长观、玉虚观、玄真观、五华观等得以重修或新建。

  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宗教的作用。元代几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修建一座庙,明代建寺造庙更成风气,据《大明会典》记载,自太祖立国,至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仅京城内外敕赐寺观已至639所。据何孝荣统计,明代北京有名可数的佛教寺庙为810所左右。[8]清朝的宗教场所也有所增建。清代道光年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相继入侵,国势日渐衰落,加上战争(尤其太平天国起义)、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庙产兴学”风潮等的影响,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式微,尽管如此,截止1929年,北京城内有文献档案记载或建筑基址的宗教信仰活动场所仍然多达1 631所。[9]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下一条: ·[李扬]"苏联式"建筑与"新北京"的城市形塑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滕晓彤]明代延庆碧霞元君信仰初探·[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