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
  作者:黄永林 孙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6 | 点击数:14197
 

四、经济发展是影响传统节俗重构的关键因素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彼此相互交融,形成共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已不是单纯的物质活动,而是越来越多地渗入文化因素,经济活动借助文化力量提升竞争力,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也已不再是单纯的精神存在,其经济功能也不断在增强。文化通过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来传播,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从而渗透更多的经济因素。郑新安在《节日文化流行风尚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代节日有多种发展趋势,如讲究综合效益,即体现社会风尚、参与热情、文化娱乐和经贸商品四个方面的总体效益;突出节日文化气氛,以文化娱乐活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及宣传为主体,以欢庆、团结、祥和为特质,多种供需关系共存,以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为主;加强文化联系、形成新的传统节日。这表明以文化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经济正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是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商业化运作和市场化机制将社会文化与经济关联起来,从而形成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社会局面。

  经济发展与传统节俗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作用。传统节日因其负载的特殊文化内涵,较一般公众节日更能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节日是消费旺日,在向人们提供消费时间的同时也提供了消费需求。依托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或节会形式吸引大量消费者参与并引起相应的消费,借节庆经济之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促进经济提升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做法。在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人们对物质享受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往往有着超常的消费需求。比如中秋节已经被概念化地移植到商品促销活动当中,借节日之机大搞节庆商品促销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经济活动。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与日渐衰落的传统家庭自制月饼相比较,市场上售卖的月饼备受欢迎,在中秋节来临之前,各种月饼宣传广告就开始在大街小巷、商场超市、电商平台积极备战。再如中秋节各地的饭店、娱乐场所、公共休闲活动中心等为群众提供了消闲场所,消闲游玩的人群成了各地中秋节公共空间中的一道热闹景致,节日消费让商家赚得钵满盘盈。传统节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有效地刺激了商品消费,活跃了商品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传统节日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传播了节日知识和信息、扩大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增加了节日文化的新内涵,传统节俗的当代传承力度得到空前的加强。

  同时,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可能导致传统节俗的异化。当代文化的急剧转型,人们观念的自由与多元重构,以及越来越严重的物化价值取向,导致传统节俗在过度的市场化、商业化中越来越趋向形式化、表层化、商业化、庸俗化,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就中秋节文化传承现状来说,其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正在被忽视,节日所蕴含的团圆观念与和谐精神日益淡化,中秋节有异化为“月饼节”“购物节”的趋向。如过去中秋节一家人分食月饼,并为未能回家团聚的家庭成员保存月饼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祈愿、对家人的牵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当下的月饼已沦为纯粹的礼品,一些生产商为迎合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费风气,推出过度包装的月饼,成为名利场上利益交换的工具,使得月饼与其原有意涵渐行渐远。尽管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些规定,比如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对四风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款购买月饼和“天价月饼”的频频出现,但在实际生活中追求奢华、讲排场的过度包装以及高价月饼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过度包装成为当下中秋节的一项陋俗,也是中秋节异化的典型现象之一。

  在当代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如何在利用文化经济形态优势的同时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平衡传统节日文化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在节庆经济开发与传统节日保护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正是当下应当引起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科技进步是促进传统节俗创新的重要引擎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科学技术是人在对自然界探索中取得的成果,但是它的应用并不限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成为与生产关系、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节庆活动的开展空间,丰富了节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更多的群体参与传统节庆活动,有效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科技丰富了传统节俗的内容

  电视、网络等媒体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信息时代的色彩,丰富了传统节俗的内容。如中央电视台自1983年以来陆续推出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秋文艺晚会、元宵晚会、中秋诗会、网络春晚等文艺节目在各个传统节日轮番上演,各大电视、网络媒体也会在每年的重大传统节日推出大型文艺演出,在重大传统节日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收看文艺晚会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欢度佳节的固定仪式了。每逢传统佳节,在进行传统节俗活动之余,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围坐在电视机前,对各类节庆文艺晚会投入极大的审美期待。现代媒体带来的文艺大餐已经穿越了时空,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获得了现代人们的文化认同。电视、网络媒体中的晚会套餐自觉地承担了展现民俗、突出各传统节日文化主题的任务,在节目设置和创作中力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元素,以创造传统节日文化语境,并借此强化全世界华人的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从区域性的地方传统节俗来看,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节日民俗也在现代科技推动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如博饼是一项流行于以厦门、漳州、泉州为核心的闽南地区的中秋节俗活动之一,传统中秋博饼活动是“实人实战”方式,而如今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媒体和通讯手段的进步,给当地人创造了在虚拟空间展开博弈的条件,“网上博饼”“微信博饼”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突破了传统民俗活动的时空限制,成为中秋博饼习俗的一大亮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代科技创造了传统节日的新习俗,从发展民俗学观点来看,这些新习俗可以被看成一种“现代民俗”,是传统民俗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传承形式。

  (二)科技创新了传统节俗的形式

  现代科技不仅为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内容上的变化,也带来了表现形式和手段上的巨大变化。比如现代声光电科技及影像技术等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创新了传统中秋节活动的表达手段,使之获得了更为突出的艺术魅力和空前的吸引力。如开封市政府将高科技光影成像技术运用于铁塔燃灯这一中秋节传统民俗的创新,推出铁塔光影秀。铁塔光影秀运用4D成像、全息技术、建筑投影、水幕电影、激光造型等手段,为观众呈现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是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典范,现在已成为开封民俗文化中新的标志性符号。再比如,传统中秋花灯借助新材料新技术等改良了制作工艺,使得传统工艺品有了现代转型,给观灯者一种全新的美的感受。2017年苏州昆山周庄古镇的海峡两岸中秋灯会充分吸收、利用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和民俗传统、最新灯艺科技,将江南美景融入整体规划设计中,打造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浑厚艺术效果、超强视觉震撼的四大主题特色灯区,诠释了灯会“两岸情一家亲”的主题。这些现代科技与地方习俗的结合拓展了传统节俗活动的开展空间,赋予了传统节日习俗更鲜明的时代感,增强了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传承下去的活力。这些新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使传统节日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与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苑利]中秋与非遗文化
下一条: ·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