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
  作者:记者 李梦婷   摄影/图:记者 袁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8399
 



门头沟琉璃制法沿用高温烧胎、低温烧釉二次烧制工艺,采用的是传统烧煤方式。
古都国华琉璃厂共有13座坯窑用于高温烧胎,停产后,只有地上的煤油展示着此前工作的痕迹

  调查
  门头沟琉璃制法沿用烧煤方式
  厂家探索煤改天然气

  疏解污染企业是北京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那么,门头沟琉璃厂的琉璃制作工艺为何还要沿用烧煤方式?蒋建国解释,门头沟琉璃一直沿用传统的“官式”做法,即琉璃的规格、尺寸及纹饰完全按照《清式营造则例》的规定执行,要采用高温烧胎、低温烧釉二次烧制工艺,火候决定着制品最后能否成型。“一直烧煤是因为烧煤时的火是逐渐升温的,稳定性比较强。”蒋建国说,门头沟琉璃艺人间流传着“火里求财”的说法,“把握好火候,一窑的制品会有80%的完好性,把握不好,一窑的东西就全毁了。”

  此前,由于烧煤没出过什么事,厂里也未想过改造生产方式。直到4月的环保检查,厂子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用天然气替代煤的方法。“我们到外地厂里尝试过用天然气烧制琉璃。”蒋建国说,但烧天然气时温度不像烧煤那样逐渐升温,一打开火力就比较集中,更多需要人为控制。为此,公司经理孙宏利找到专业公司设计天然气方案,“在烧制过程中设计好升温曲线的话,烧制效果就和烧煤差别不大。”

  在上次的环保检查中,孙宏利将这一方案告诉了执法人员,但一直未得到回复。孙宏利说,他现在写了一份材料,准备下周递交给环保局。“改造工程要花费200万左右,如果环保局能批准我们就进行改造。”孙宏利表示,只要厂子能生存下来,他们愿意配合一切工作。

  琉璃技艺与城市环保存矛盾非遗文化难传承

  这次的停产也成为一根导火线,让孙宏利、蒋建国等人陷入了更深的思考。“烧煤确实不符合环保标准,也不符合北京城市发展定位。”停顿了一会儿,蒋建国说,“就连这个行业也与时代越来越不合拍了。”

  明知与城市发展定位不符,为何不迁厂?蒋建国说,他们曾动过和外地企业合作或迁厂的念头,但最终都被否定。“门头沟的琉璃传承近千年,离不开这块地。”蒋建国解释,门头沟的琉璃采用本地特有的坩子土(页岩)为原料,土看上去虽是黑的,但烧出来是白的,不容易黑心、渗水,这是外地土无法比拟的。此外,门头沟琉璃手艺人的工艺都属一个派系,目前只有蒋建国和另一人分别是国家级、市级琉璃制作非遗传承人,古都国华公司最年轻的工人也有40多岁。“我们都是门头沟人,也都上年纪了,很难一起再去外地重新干这行了。”蒋建国的语气里充满着惋惜。

  如今,愿意学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对着厂里的大黑窑,蒋建国说:“你也看到我们这的生产环境了,琉璃制品大火烧得两三天,小火得四五天,都是脏活、累活,哪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来过的年轻人干几天就走了。”

  思考了琉璃行业与现今发展的种种不符后,蒋建国心里还是希望厂子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保存下来。“在过去那么困难的环境下,老艺人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了,近千年的传统手艺还是得延续下去,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上!”蒋建国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青年报 2017年08月23日 01:5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香港公布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一条: ·今天如何面向文化传统,传承开新?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许志超 黄清喜]表演理论视域下数字生态中民间叙事的转型·[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
·[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