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邱运华]民间文艺传承必须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
  作者:邱运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4 | 点击数:2768
 


  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历来依托于个体、家族和作坊式,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亲授方式,之所以依靠这种方式,主要出于两个缘由:一是民间工艺与家族家庭生计关系太紧密,一般工艺只能以父子(女)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一些特别重要的祖传手艺甚至不可能传递给“外家人”(传男不传女),只能通过传给家族子弟来传承。这样的传承就造成了这些民间工艺长期格局狭小、规模有限、技艺难以提高,稍有意外,则中断了传承。二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科举制度仅仅关注经史子集,不注重科技、农事和技艺等末节,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工艺,逐渐被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所冷落、被边缘化。为了保证传统工艺得到正常的传承,必须利用现代教育的平台和体制,打破局限在师徒相授、家族私授的格局,形成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创新性传承的新格局,这一格局就是把民间工艺传承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下,研究制定民间工艺标准,搭建研究民间工艺的平台,呼吁在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建立民间工艺传承研究中心,借助现代教育的手段,传承创新之路。

  关于这一问题,有三个环节需要考虑:

  一是呼吁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文化部门和文联、民协合作,以各省市自治区民间艺术形成和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各取所需,把民间艺术研究纳入高校学科建设体系,形成“和而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研究平台(基地、中心、院、所),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体系。毛主席说过:“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讲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传统,有自身的哲学基础、思想价值取向、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制作工艺;每一个区域(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门类,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需要得到现代学科建制的研究。仿照国家科技部设置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设置重点研究中心、文化部设置重点研究基地的做法,在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设置民间艺术传承、研究、开发中心,是保证在体制内传承的有利条件。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于丝绸研究所、陶瓷研究所、中医研究院这样的建制,这些建制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特殊的缺陷,即:一是上述建制太“硬”,不好“转身”;二是没有大批量学生,无以传承传授。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这样的特色研究机构大都解体了,民间则出现了许多“软性”的平台,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礼聘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进入高等学校体制内,请他们做教授、研究员,不是挂名性质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之类,而是实实在在上讲台给本科生讲课、带研究生。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把民间文艺家当做一个对象,而必须把他们当作传承主体,最大程度发挥民间文艺家自身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有优良的传统可资借鉴。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随着全国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的建立与调整,被引进各级各类院团的著名民间艺术家就多达几十位,如古琴家吴景略(1956,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家曹东扶(1954—1962,河南师范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王巽之(1956,上海音乐学院)、罗九香(1959,天津音乐学院;1960,星海音乐学院)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家以其精湛的传统技艺,不仅演奏、编创了一系列经典的传统乐曲,而且以其广博的传统音乐修养为新中国民乐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体制管理屡屡被强调、身份管理日趋僵化的环境下,是否还有来自农村的一流民间艺术家破土突围、能够成为高等院校的正式教授呢?

  当然,民间文艺家走进大学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向,就是大学教授和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和研究室、实验室开设到街村里巷、田间地头、作坊庙会,开设到民间艺术家的屋里去。这一方向这些年是否也有所淡化?无论上述哪一个走向,我们都是需要主动承担起责任的一方。

  三是树立民间传统艺术的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是民间文艺传承的基础,也是其成熟的标志。我们说,一门民间艺术是有传承的,就是说它的思想、技艺和演变的历史有规范。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从高等学校学科建置方面看,高等学校要把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为每一门民间艺术建立标准,研究其方法论、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探索其发展历史,使之具有学科史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从个人这一方面来看,民间文艺家需要强化自身的历史意识。

  针对“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冲击”,刘奇葆同志这样转达学者的大声疾呼:“要拯救民间文艺,为民间文艺拨打‘120’”。“为民间文艺拨打‘120’”,意味着民间文艺的当代传承遇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要下重手才能解决。也说明“最高层”到“最基层”,有相同的脉动,和共同的渴望。但是,问题是:拨打“120”之后,我们的举措是什么?假如拨打“120”之后却没有提出合理、有效和切实的举措,岂不是警钟长鸣却手足无措?因此,很有必要唤起全社会来探讨为民间文艺拨打“120”之后的举措。现代教育体制有责任为传承中华文化承担起更为直接的责任。

  (作者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 2016-07-2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第四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沪召开
下一条: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6)成功举办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