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林继富]百年来中国民间故事的集录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6 | 点击数:5091
 


河北省藁城市耿村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讲述民间故事的传统在这里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图为上世纪80年代,耿村的故事家在讲述民间故事。(资料图)

  20世纪初期,民间故事讲述活动在中国乡村十分盛行,民间故事也逐渐被学人记录下来。然而这些记录还停留在记录讲述人讲故事的语言部分,对于与民间故事讲述相关的其他活动则几乎没有关注,而这些活动及情景其实是故事意义生成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上世纪初,中国学人开始探讨民间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20世纪初,中国学人开始从学理上探讨民间故事的价值和意义。1923年9月30日北京大学主办的《歌谣》周刊第26期上刊载了“歌谣研究会”的宗旨。宗旨写道:“本会事业目下虽只以歌谣为限,但因连带关系觉得民间的传说故事亦有搜集之必要,不久拟即开始工作……选录代表的故事,一方面足以为民间文学之标本,一方面用以考见诗赋小说发达之迹。”

  很显然,当时采录民间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接续民间文艺的传统,为了寻找文学的源头和文学的发展轨迹。这一时期,不少学人十分关心民间故事采录的真实性。1929年刘万章的《记述民间故事的几件事》阐述了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原则:“我以为我们记述民间故事的,对于故事流传的空间,一定要明白地写出来,这不但(将)那个故事的特质表现出来,并且可以研究各地故事的异同。”周作人说得更为明白:“歌谣故事之为民间文学须以保有原来的色相为条件,所以记录故事也当同歌谣一样,最好是照原样逐字抄录……大凡科学的记录方法,能保存故事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价值。”这些表述都强调了对民间故事流传地、讲述空间以及讲述言语的记录,强调了民间故事真实记录的重要性。

  在现代科学精神的倡导下,很多学人开始从事民间故事搜集、采录,并将其编辑成书,诸如张清水的《海龙王的女儿》(1929年)、刘万章的《广州民间故事》(1929年)等。其中,以“林兰女士”为名编辑的近40种“民间故事”丛书,影响了海内外学人对中国民间故事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渐渐意识到民间故事之于中国文化传统建构的意义,之于文学发源与流变的特殊价值。

  抗战时期,仍有大批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坚持采集整理民间故事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萌芽状态”的文艺,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学习民间文艺,搜集民间文艺。20世纪40年代,延安掀起了采录民间故事和在其基础上创作文艺作品的热潮。当时的晋绥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农村,逐渐地开启了采集与整理民间故事的工作。1945年以后,接续出版了《水推长城》、《天下第一家》、《地主与长工》三个民间故事集。

  同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研究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和东南沿海的大批高等学府和一些科研院所纷纷西迁。尽管战乱不已,仍然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进入西南的彝族、白族等地区调查,在此过程中采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比如,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就收录了他们采集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等63篇。当时采集这些内容的目标并非采录口传叙事,而是学者们在做民族生活、历史和文化的调查时将民间故事视为民族文化传统而纳入记录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民间文艺的发展更为重视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5年改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便于1950年宣布成立,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民间文学工作。采录民间故事的活动成为当时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自1954年开展的全国民族识别和民族五种丛书的写作,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被采录上来,为新中国民间故事的理论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由政府主导的民族识别尽管不是以采录民间故事为主,但是,因为民间故事被视为民族传统和民族身份的重要内容而被记录下来,这些故事有的为了解释某种风俗习惯,有的讲述了人们的某种生活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记载下来的故事具有身份的属性和解释的功能。

  1956年,我国政府先后对蒙古、藏、维吾尔等30多个少数民族进行了社会历史和语言普查,至1964年调查工作基本结束。此次普查大致摸清了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当中搜集到的许多民间故事也成为民族识别的重要元素之一。这些采录的民间故事成果集中体现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中,它按民族立卷,共29种。1995年又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故事大系》,全书共分16卷,精选了全国56个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2500篇,参与讲述、搜集、整理和翻译的人员达7000余人。这个阶段搜集的故事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却忽视了民间故事传承人及其讲述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年12月20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杨利慧]21世纪以来的中外神话学[1]
下一条: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