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
——概念、分类、保护、利用
  作者:梁保尔 马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1 | 点击数:15289
 
入暮时分,沿着大研古城的青石板道,我们来到了一座富有纳西民居风格的大院,门口挂着“丽江大研古乐会”的牌子。这就是演出纳西古乐的地方。
舞台不设布景,演员大都已年逾花甲,甚至年逾古稀。他们在台上正襟危坐,穿的是长袍马褂,黑缎子镶着金丝绣,怀里抱的是苏古笃、十面云锣、人面竹低胡、波伯等我们几乎从未听闻和见过的乐器。主持人宣科介绍道,古乐会有乐师4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7人……。纳西古乐的特点正是三老:乐器老、音乐老、人员老。它是将汉族道教洞经音乐、佛教典礼音乐和纳西先民音乐融为一体的古典音乐……。
“八——卦——”,随着一声苍老而颤颤悠悠的叫喊,一槌响锣,乐师们开始演奏第一个曲目。《八卦》是公元741年,即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自编的《紫薇八卦舞》的舞曲。……那无比舒缓、美妙、和谐的韵律,把人引入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使人想起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台上那几位长髯老者竟一个个闭着眼睛,陶醉在自己奏出的美妙乐音之中。
老城、老房子、老乐师、老曲、老器具……,这便是“音乐鬼才”宣科精心设计的纳西古乐“倚老卖老”的生动场面,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纳西古乐在“充分完备”的文化空间里淋漓尽致地秀出了“千古绝唱”的韵味。纳西古乐而今已与大研古镇、东巴文字齐名,成为丽江的三大文化景观。
3.便宜于解读
这是说在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民众的解读、呼应乃至参与能力,或者说要更“下里巴人”一些,更有亲和力。如同样是端午题材,韩国“江陵端午祭”(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类)表现为民间礼俗特征:祭孔典礼、巫堂和佛教仪式共存。通过祭祀,祈求神灵保护当地居民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安宁。每年有大量的游客观看各种仪式典礼和参加各式活动,如制作端午扇、酿造神酒、画官奴面具,包粽子吃粽子,用菖蒲洗头等⑨。我国“端午节”也保存着“最早的状态”的先民遗风,诸如:“斗百草”表现生活闲适(白居易《观儿戏》“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嘻嘻”),“赠菖蒲扇”、“挂香囊”、“饮雄黄酒”意在祛瘟除疫,女孩“簪榴花”、挂“偶人粽子”暗喻多子多福,“迎傩人”祈求巫术祛邪等⑩,都是很亲民的参与性的流风遗俗。可惜几经过滤后,寒食在于推崇介子推、粽子在于褒扬屈原、龙舟在于寓意协作,诸如此类,民间习俗渐次变身为古拗刻板的塾师了。逝者如斯,遗风安在?
4.有助于承传
从《武强年画艺术申报书》《古琴艺术申报书》《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陈述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原因不外乎三:其一,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了,如贴年画的纸糊窗棂,抚古琴的仕途雅兴,赏木卡姆的乐舞文明;其二,得以传承的载体变化了,如作画不再是谋生手段,木卡姆察合台语唱词难以通晓,古琴手法谱繁复难于传习;其三,对话客体的精神式微,如灯谜画纸“粉丝”退场,古琴“知音”消失,木卡姆“票友”转场等等。
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时,要充分考虑还原“布局”、“装饰”、“周围环境”、“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等形态要素,传承一份包括氛围、载体、客体在内的具有“充分完备”的原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证明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保护活态文化任重道远。我们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利用等基本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对待这份承担着“集体记忆”文化遗产,必须如履薄冰般细加呵护。原则是两条,第一叫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第二叫做“以充分完备的原真性传承下去”。开发产品时尤须铭记这两条。毛泽东(1956/03/04)曾经对老字号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论述:“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个恢复。(11)”保护是主导,利用要合理,所谓合理其实就是社会生态达到平衡点,使我们能够从从容容地将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留给一万年以后的子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
下一条: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