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肖远平 孙正国]60载倾情于中国故事学研究──刘守华先生的治学方法
  作者:肖远平 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30 | 点击数:5844
 

  1999年,刘先生又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史》一书,他凝聚学术智慧与本土材料的力量,辛勤泛读100多种古籍,从超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典籍中,精选出300多篇故事文本,加以重点引录评述。在书中,他以现代民间文艺学锐利的科学眼光与分析力,对各个重要故事文本,作了切实的校勘、评释,且各联系有关史实文献及文化背景,剖析其重要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所属故事类型,并探求其来龙去脉,取得了大量的创造性成果。学界认为其首创了具有鲜明学术个性与民族特征的学科体系。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的“对话式”治学方法

  刘先生多次讲到,他的学术成长,与学界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扶持与指导密不可分。这些扶持与指导,一方面是他精当的学术成果为学界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的“对话式”治学方法的一种体现。前者是刘先生学术精进的客观反映,后者则是其博采众长、广开视野的主观诉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刘先生故事学成就的评论文章逾百篇,可直观地见出刘先生学术交流的广泛性与开放性,体现了其同行相长、谦虚求教的学术理念。他治学沉稳、雄健,在勤勉向上的学风里面,寓含了他乐学求学的谦谨品格。他得到了季羡林、钟敬文、贾芝、姜彬等学术大家的教诲与勉励,也与国内学界的一批知名学者积极对话,还经常与学生们讨论自己的论文成果与新思考。

  刘先生不仅注重国内学术交流,也积极与国外学者展开学术交流,这种学术交流的开阔视野与博大胸襟,成为先生巨大的学术动力与资源,也使其成为中国故事学领域学术交汇的神经中枢,催发了几代学人经由自己的学术互动而形成的良性学术交流机制,追求学术自身的意义,引导创建了中国故事学学科。

  学者是一种力量,他们发现真理,创建学科,延续学术的生命力。学者更是治学方法的创立者,在其优秀的学术成果中,后学们才得以在研究中寻找到面向真理、走向真理的可靠路径。这些在刘守华先生的治学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第608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荣生]刘半农在内蒙古考察方言
下一条: ·[罗杨]满目青山夕照明
   相关链接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
·[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