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刘先生又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史》一书,他凝聚学术智慧与本土材料的力量,辛勤泛读100多种古籍,从超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典籍中,精选出300多篇故事文本,加以重点引录评述。在书中,他以现代民间文艺学锐利的科学眼光与分析力,对各个重要故事文本,作了切实的校勘、评释,且各联系有关史实文献及文化背景,剖析其重要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所属故事类型,并探求其来龙去脉,取得了大量的创造性成果。学界认为其首创了具有鲜明学术个性与民族特征的学科体系。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的“对话式”治学方法
刘先生多次讲到,他的学术成长,与学界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扶持与指导密不可分。这些扶持与指导,一方面是他精当的学术成果为学界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的“对话式”治学方法的一种体现。前者是刘先生学术精进的客观反映,后者则是其博采众长、广开视野的主观诉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刘先生故事学成就的评论文章逾百篇,可直观地见出刘先生学术交流的广泛性与开放性,体现了其同行相长、谦虚求教的学术理念。他治学沉稳、雄健,在勤勉向上的学风里面,寓含了他乐学求学的谦谨品格。他得到了季羡林、钟敬文、贾芝、姜彬等学术大家的教诲与勉励,也与国内学界的一批知名学者积极对话,还经常与学生们讨论自己的论文成果与新思考。
刘先生不仅注重国内学术交流,也积极与国外学者展开学术交流,这种学术交流的开阔视野与博大胸襟,成为先生巨大的学术动力与资源,也使其成为中国故事学领域学术交汇的神经中枢,催发了几代学人经由自己的学术互动而形成的良性学术交流机制,追求学术自身的意义,引导创建了中国故事学学科。
学者是一种力量,他们发现真理,创建学科,延续学术的生命力。学者更是治学方法的创立者,在其优秀的学术成果中,后学们才得以在研究中寻找到面向真理、走向真理的可靠路径。这些在刘守华先生的治学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第608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