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杨同卫]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
  作者:杨同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9 | 点击数:12576
 

  二、乡村记忆的特质与功能

  “乡村记忆”原本是文学的一个流派,意指以农村和乡土生活为创作背景和选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记述乡村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成为地域文化的让人心灵沉静的关好景象和关好回忆。例如,现代作家沈从文认为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描绘出至善至关的人情与和谐宁静意境,其实质上是作为“乡下人”的作家,对现代“城市病”的批判及对精神故园的依恋。当代新锐作家韩少功则以一种宽宏、旷达的心境叙述乡土人物乡土习俗的种种文化规定性,显露出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认同。当代作家贾平凹始终关注当下的乡村变迁,l除了对乡村情境描述,更有忧患意识和探索思想,他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担忧,为乡村文化的流失伤痛。

  由此可见,乡村记忆不仅是文学的题材和流派,也应该是社会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开展“乡村记忆”研究,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可以推动民俗学、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出,所谓乡村记忆是由乡村独特传统逐渐内化而成的乡民的思想观念与认知习惯,是乡村文化的直接凝结和体现。乡村在时空结构中的变迁与村民的成民轨迹同构共生,乡村记忆的结果就是乡村认同的形成。

  (一)乡村记忆的特质

  对于乡村社会而言,乡村记忆是乡村共同体内的精神家园。乡村记忆维系着既有的社会关系,在乡村形成了较稳定的社会秩序。乡民通过密切的交往不断增强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社会关系网络。

  首先,乡村记忆是一种乡村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因此,社会资本在乡村社会中更容易形成。场域、“关系网络”、“公民参与网络”等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乡村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习俗和心态,就是乡村社会资本的集中体现,它弥散于乡间,凝聚于一切可能的载体中,蕴含着乡村特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体现为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规范和影响着乡村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模式。有研究一者分析了山为、省农村社会资本的状况,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满意度有较人影响。

  其次,乡村记忆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具有时间上的累积性和空间上的包容性。社会记忆受到社会安排的结构性限制。社会记忆包含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等系列过程。”乡村记忆不仅是滋润乡土社会的养分,更是构成乡土社会的卞要成分。在生活实践中,乡村记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不仅体现为情感心理、生活情趣等无形的东西,也表现为典章制度、生活器物、建筑器具等有形的东西;乡村记忆不仅凝聚了乡村的历史,反映着既定的“场域”,也是一个不断被创造、丰富、发展和传承的动态过程。乡村记忆的动态性对于社会资本的生成、积累至关重要。

  (二)乡村记忆的功能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记忆对于乡村社会的存在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和意义,是乡村共同体内的“精神家园”。

  首先,乡村记忆具有文化规约功能。基于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的乡村记忆,对于全体村民有强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我们对当代生活的理解,在很人程度上取决于有关过去的知识,历史记忆在“当代性”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记忆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乡村成员的一致性,实现集体认同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导乡土生活的实在功能。

  其次,乡村记忆有心理安慰作用。费孝通指出,“民期以来,依托于乡村生活的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情结。”乡土记忆凝聚着村落集体的认同,对农民的社会心理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对于那些在城市生存奋斗、生命之根在乡村的准城市人口而言,回忆乡村具有心理安慰作用。

  再次,乡村记忆有心灵净化作用。乡村生活自然、宁静,其所蕴含的静谧是历代人们的精神原点。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多少农舍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下,人批量的农民变成市民。留住城市的农村记忆,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有依靠、有归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凤凰网-《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8月29日 08: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晓葵]“记忆”研究的可能性
下一条: ·[郭于华]女性如何记忆和思考遭遇的苦难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周波 孙艳艳]乡村振兴中的主体离村与精准返乡·[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磊]生活的道义:乡村社会权力实践中的理势关系·[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邢怀焱]文化符号视域下探究民俗活动的生成与延伸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
·[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吴贵琴 喻雨田]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
·[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