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吴原元]《中华民族简史》:不应被遗忘的中国通史
  作者:吴原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2 | 点击数:5679
 

  其二,傅路德注重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给予和收获的历史,故此他将相当比例的篇幅用于介绍中国人对于世界知识宝库的贡献以及其他民族对中国所作的贡献。比如,在第三章中相当比例的篇幅是介绍佛教的引入和传播,并涉及到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外来宗教的引入、传播、他们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史等;再如,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及其在西方的传播以及植物、花、游戏等实物和其它许多从中国介绍到西方的有趣事物。

  其三,方法态度谨严公允。例如,论夏朝说“实际上还没有满意的证据,能证明这一国曾经存在。没有一件礼器兵器或铭文,我们能确证是夏朝的。不过这许许多多的从商代传下来的工艺及文字,绝不是初民所为,在中国一定早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些东西,使我们可以断定说,即使没有过夏朝,在黄河岸上,一定有过几个中心会铸造青铜器,知道的用处,用车战并且开始有文字了”。(第六页)这种见解在惯于疑古的西洋学者当中,是比较难得的。实际上,作者是以一种欣赏式的态度去理解中国史学、哲学、文化和政治史上主要发展趋势。

  另外,作者特别注重对中西交通同物质文明进展方面的知识考证。他对于饮茶,吃菸,玉蜀黍花生等都有专文讨论;还曾分别与民国史家冯家升、瞿同祖合撰《中国火枪的早期发展》和《隋文帝时期宫廷中的外来音乐》两篇论文。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在这些地方的考证。后面附的索引简直可以当作文化史小事典用。这种零碎的博物知识积累起来,有时也足以见大。如傅氏在一新世界对于中国之早期影响一文中,指出玉蜀黍甜薯花生等之传入对于17、18世纪中国人口之增加或者不无关系,即是一例。其他宗教史美术史等方面,西洋学者的贡献很多都网罗在内。在综合方面,作者实在很用了一番心。这本著作可说是傅路德多年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浓缩,同时也可以说是对近代以来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和贡献的一种出色的综合,他的注释及其所列的补充阅读材料充分显示,作者已充分利用了西方学界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不可否认,在对待如此遥远的历史文化对象,经常有犯错的危险,要么倾向借用太多的“理论”,要么甚少认识到“独立或平行发展”。例如,古代中国棺材的使用显然既不是来自于古埃及的一种外来文化的渗透,“在市镇的城墙边修筑护城河等防御工事和利用矿井等军事技艺”,中国无须借用外部世界。诸如此类的绝大多数事例中,归因于文化借用似乎是被迫的且是非历史性的。人类面对或多或少的类似的需要和困惑,所以致使其能够且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发明了或多或少相类似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相似性并不总意味着起源的同根性。另外,书里有几处小错误,如蜀亡于263年而不是264年;灭蜀的是司马昭,纂位及平吴的是他的儿子司马炎,第56页把两个人混成一个了;第127页将五台山在山西写成陕西,恐怕是笔误。最大的毛病是书里的几张历史地图,不但简陋,上面黄河的河道,多半是错的。按黄河大徙,一般承认有六次,连最近1939年5月南徙,一共有七次了。大徙的年岁路径,史册都有记载,后人也有考证。画历史地图的人,如果确定了图的年份,是不应该以意为之的。

  由于作者谨严公允的方法态度以及非传统的写作历史方式,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能够在这短短260页的篇幅里准确了解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的物质文明发展,特别是每一时期的人物以及中国人对于世界知识宝库的贡献。毫无疑问,此著对于丰富西方人理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正是因为如此,这部《中华民族简史》自1943年由美国Harper出版社出版后,先后于1951、1959、1969年出版修订版;英国伦敦George Allen&Unwin出版社自1948年出版该书后,亦于1957、1969年出版修订版。此外,此书还曾分别于1950、1961、1968年翻译成西班语、瑞典语、泰语等语言出版,并且这些西班语、瑞典语、泰语版亦相应出版了其修订版。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纽约Dover出版社根据该书的1969年版本于2002年再次出版此著。一部小书能够一版再版,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可见其学术价值和学术生命力。

  非常遗憾的是,这部著作虽然甫一出版便受到胡适、邓嗣禹、杨联陞等民国史家的关注和赞誉,但其后淡出中国学者视阈,以至到今天此著的中译本依然付之阙如。实际上,这部将重点放在中华民族与外部更广阔世界之间的历史关系、东西方间文化思想的交流方面的著作,到今天对中国学界而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有关中国史的全球性一面,经常被那些中国史家忽略或没有充分对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建设的“硬实力”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增进西方对中国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了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傅路德的这部著作最为重要的价值即在于此,它在丰富西方人对中华文化之理解、增进西方人对中国人对于世界知识宝库的贡献及其他民族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贡献之了解的同时,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倡导文化多元之时更为真切的认识到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贡献,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使其能以一种赞赏或欣赏式的态度去看待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今天的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4年04月23日 14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鼓词说唱文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下一条: ·[方颐]循百家姓氏 探民族源流
   相关链接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邱月]重彰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刘婷 高睿涵]空间分类与精神实践:武陵山区文化空间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意蕴
·[林旻雯]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林玲]抗日战争时期炎黄神话的族源记忆和认同凝聚
·[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李斯颖]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人类起源神话叙事的塑造与丰富·[段淑洁]身体、社会与文化:节庆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记忆维度
·[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叶涛]民俗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