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福进]射日神话及其寓意再探
  作者:高福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0 | 点击数:10373
 

 

射日神话是我国神话体系尤其是太阳神话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世界性的眼光来加以透视的话,那么射日神话的普遍意义则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射日神话几乎仅仅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由于这一神话在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中表现得不够明显和突出,因而也难以做比较性的研究工作。尽管如此,射日神话本身颇具广阔的社会意义,单从这一点而言,在研究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这一具普遍意义的问题时,舍弃这一内容就会显露出整个课题讨论的缺陷;同时,射日神话的基础抑或前提是多日之说,而多日的观念则不仅仅限于中国。因此,我们不仅探讨中国及其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及寓意,同时将尽可能地把世界其他民族多日之说引入,并加以讨论。
 
一、多日与射日神话
 
多日观念主要存在于我国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而射日神话几乎仅限于我国。
射日的基础自然是多日观念的形成。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资料虽未明确记载“后羿射日”的内容,但已有多日的记载。《楚辞》中的《离骚》和《天问》以及早已佚散的战国初年的占卜巫书《归藏》都有十日之记载,可见十日之说上古已存。不过,多日传说和射日神话在以后的史籍及各种文献中,还有在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表现得更为丰富多采。如,后羿射日神话在汉初刘向编纂的《淮南子》中就有了明确的记载。(1)而这一神话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著名神话之一。(2)又如,古代山东之地(“东夷齐地”)以及后来的满族、水族、毛难族中,均有十日之说,而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等则有十二个太阳的神话,有九日传说的民族更多了。为使一目了然,我们列简表加以扼要分析。(3)
太阳数目      民族
12  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苗族、土家族、毛南族
10  古代“东夷”(山东半岛)、楚地(湖北等地)、满族、水族、瑶族、毛南族
9   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布朗族、傈僳族、羌族、景颇族、珞巴族、满族
7   土族、仡佬族、黎族、傣族、基诺族
6   蒙古族、彝族
3   赫哲族
2   哈尼族、独龙族、高山族、布农人(高山族)、泰雅人(高山族)、白族、朝鲜族
我们可以看到,多日观念大多产生于南方即热带亚热带地区,因而其形成与环境气候有密切的联系。南方一些民族受较炎热气候的影响,多日意识的形成与气候直接有关;抗旱意识反映了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进一步讲则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于是便有了射日说:射掉多余的太阳,只留一个。
然而,这一观点同时又有一定局限性。为什么世界其他一些地区或民族同样处于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却没有形成多日观念甚至射日传说呢?而且多日观念在我国北方温带甚至寒冷地区如东北、西北也同时存在,这一点又怎样去理解呢?这里,我们最需要解释的便是:第一,虽然世界上很少有象中国这样的民族形成类似的多日和射日观念,但是抗旱的需要或最基础的生存需要也同样能够从不同角度的超自然意识的传说中表现出来。如中非一些土著部落曾用巫术对太阳加以诅咒,以使气候凉爽一些;澳大利亚的土著人为使太阳更快地落下去,就把沙子扔向天空并用嘴对着太阳吹沙子;他们举行这样的仪式,坚信能使这个徘徊不前的“巫神”尽快掉下去,然后便把它埋进沙堆里,“因为它每晚都是沉没在沙中的”。(4)从这一点来看,虽然世界其他民族很少产生多日甚至射日神话传说,但类似的体现着某种自然生存需要的意识同样从其神话中体现出来,因而这些民族或地区同样也盛行着太阳神话甚至太阳崇拜。第二,中国多日观念的形成并非偶然同时存在于众多少数民族之中,同样也并非产生于某一固定的时代。多日和射日观念及神话是古代已存并影响到后世的,它是历经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和相互影响才形成的。所以,我们认为,多日之说和射日神话出现于中国各地区以及各少数民族中完全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结果。譬如说,春秋战国时代抑或更早,楚地的多日观念在南方各地区已广泛传播,甚至还影响到北方;而东夷之地(山东地区)的多日和射日的观念或传说自然对其他地区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远古上古长期的文明进化中,广大的民众缺乏基本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但连接其情感与伦理的神话、宗教乃至巫术的东西却世代相传,对此他们倍加信仰甚至顶礼膜拜,愚昧无知的民众把这些神话信仰广泛传播,创造了古代发达的神话文化。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长期的民族大融合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神话普遍而深入地传播、交流,于是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神话体系,多日之说便丰富多采,而射日寓意则显得大同小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下一条: ·[吕凤棠]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