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首页民俗与教育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非遗专业在高校
  作者:李珊珊 薛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28 | 点击数:15120
 

  武汉汉绣产学研发展中心2013年落户于武汉纺织大学,其目的在于推动汉绣研究保护、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该中心现有数名研究生,除汉绣外,也为湖北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献计献策。图为非遗传承人走进中心,为学生讲解传统手工艺技法。

  近年来,将一些非遗项目引入大学,让高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探索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校方遇到哪些难题?学生面临哪些实际问题?社会是否做好了相关准备?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选取全国多所开设非遗类专业和课程的高校展开了调查。

  最重要的是田野调查

  成立于2002年的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其前身是有20多年历史的“民间美术研究室”。“我们从一开始便偏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从民间美术研究室转为非遗中心,仍是一次大的跨越。”中央美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说。

  中央美院人文学院设有文化遗产系,在本科阶段也有相关专业设置,开设的美术学专业包含文化遗产学研究方向。硕士、博士阶段有更为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方向。很多往届、当届的学生都参与了央美非遗研究中心的项目任务。

  在乔晓光看来,非遗类专业不能只是理论上的评估、建议或讨论,最重要的是进行详尽的田野调查。“非遗专业本身与实践的联系相当紧密,只有派学生‘走下去’,才能将精髓‘取上来’。要实现对文化遗产、民族传统工艺的全面掌握和传承,必须要一个接一个、细致入微地进行调查、统计、案例分析。”他说,“在这一点上,我的学生给我带来了很多感动,他们往往为了摸清一个少数民族的剪纸工艺而深入村寨,与村民同吃同住,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

  现任通化师范学院满族民间美术中心专家的王纪,曾经是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专业2008级的硕士毕业生,她毕业后回到家乡继续进行地域性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以能继承恩师的“衣钵”而感到欣慰。

  谈起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日子,她用一句“胆战心惊但又充满惊喜”来概括。回忆起当时研究调查时的情形,王纪很有感触:“记得曾跟同学一起去调查鄂伦春族的剪纸,那是一个比较原生态的部落村镇,他们保留着最原始礼仪和生活习惯,甚至每家每户都有猎枪。要摸清他们的剪纸文化,首先要跟他们打好交道,而他们多好饮酒,只有酒酣时才会敞开心扉,拿出他们的剪纸宝贝。对当时的我——一个女学生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开展文化遗产研究的田野调查时相当普遍。“文化的沟通首先是人与人的沟通。”王纪说:“从一次次如冒险般的实践经历中我们终于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哪怕每次只有一点,也让我备感欣慰,因为再浩大的工程也需要一步一步来完成,而这正是现如今非遗保护与传承最需要做的。”

  “校地挂钩”实现“生态性生存”

  在浙江,包括浙江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在内的多所高校目前都已经加入了非遗保护工作行列。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开设非遗本科专业已有5年多,并开设有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班。浙江传媒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计划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科专业,中国美术学院设立了文化遗产专业本科,温州大学设立了民俗学研究生课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科专业。就此看来,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浙江已形成了较具规模的高校培养非遗领域人才的模式。

  “校地挂钩”是浙江各高校非遗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式,即各高校非遗研究基地积极配合和参与浙江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依托科研实力对地方实施理论和实践指导。浙江省文化厅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校地挂钩”的一些成果。中国美院为瑞安市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申遗提供了有力支持;浙江师范大学指导了龙泉市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申遗工作;浙江传媒学院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分别与绍兴县、景宁县等地挂钩,指导相关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密切联系地方,浙江各高校的非遗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大批非遗专业教材的涌现即是证明:《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史》、《江南民俗史》、《南戏大典》等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与浙江相比,辽宁在非遗牵手高校方面起步算不上早,但成绩不错。2013年,大连召开多次论证会,最终决定以大连艺术学院为龙头开展非遗课题研究。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晓丽将非遗牵手高校视为“非遗的生态性生存”,认为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通过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践分析。实践证明,正是这一决策,仅仅一年时间,大连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在了辽宁省前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凤凰网-中国文化报 2014年06月26日 02: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 ·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