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安德明]2011年度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08 | 点击数:28729
 

  神话到底具有哪些存在形态?针对占据神话学主流的文本形态,2011年,一些学者纷纷提出了应该同时关注的其他形态,其中,图像与仪式-行为尤其得到了强调。例如田兆元指出:神话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因此,神话的民俗学研究,除了重视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形式、图像等物态形式,更应注重对于民俗仪式行为的叙述考察,以达到对于神话的整体理解。[39]王倩也继承了其师叶舒宪有关图像叙事的观点,进一步将神话分为四种“外在表现形式”:口传神话、仪式神话、图像神话与文本神话。她认为目前的神话界定仅包括了口传神话和文本神话,而忽略了图像与仪式神话,从而陷入了从概念到概念界定神话的本质主义研究模式,对此,她倡导从现象学的视角来完整地看待神话范畴。[40]

  叶舒宪近年来一直倡导并推动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的“文学人类学”,并以四重证据法来研究神话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往往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气势恢宏。他在本年度发表的多篇论文继续延续了这一治学特点。[41]例如《苏美尔青金石神话研究——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视野》一文,通过分析20世纪考古学家解译出的苏美尔神话文本,从中解读出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信息,如以青金石为神性特色的伊甸园生命树之原型,青金石产地阿富汗与苏美尔城邦的贸易关系,青金石神话信仰在古埃及、巴比伦和整个地中海文明中的传播等,论文据此重构出5000年前文明城邦的神权意识形态内容,并探索了催生文明起源的神话观念动力。[42]《西王母神话:女神文明的中国遗产》以多重证据法考察了西王母神话中两大要素——女神崇拜和美玉崇拜——与华夏史前文化大传统的渊源关系,还原欧亚大陆史前“女神文明”大背景,解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地域文化兴衰更替的线索,揭示出后起的儒家河图洛书新神话系统如何继承和改造美玉崇拜、排斥和遮蔽女神崇拜,使西王母形象被削弱。[43]

  对于未来中国神话学的整体建设,韩国神话学者郑在书中肯地提醒道:应该建立其一门“差异的神话学”。他认为:“像近代以来所有的学问分野一样,神话学的世界也不公平。现行神话学以特定地区卽希腊罗马地域的神话为根据来确定槪念、分类、特性等,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西方神话理论对包括中国神话在内的非西方神话享有标准的地位。其结果是,按照所谓‘普洛克路斯特斯之床’(Procrustes’s Bed) [44]般的西方神话学的尺度,中国神话的大部分就被看做了非神话或者被歪曲了其内容。”他因此警醒并倡导中国神话学者以至所有东方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差异的神话学”:

  对中国神话学而言,谋求与西方理论的接触点而确认共同原型的心态很重要,但是树立“差异的神话学”这件事更重要,这就是以固有的神话土壤和资产为基础,去挑战已存神话学的体系。中国神话学与其顺应西方神话观念,不如发现相违之处,再加上新的神话观念,以克服已存第一世界中心神话学的单声性(monophony),要丰富世界神话学的内容,这就是中国神话学要追求的目标之一。与此有关,还必须要批评检讨西欧神话学对于中国神话学的一些偏见——从东方主义而来的神话学上的一些争论点,比如“缺乏体系神话论、“依据故事三分法对神话的界定”、“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与否”等。以这些为本,应立足于东方文化的土壤,建立中国神话学。[45]

  郑氏的上述提醒和倡议无疑卓有见地,对中国当前以至未来的神话学建设都至关重要。就目前中国神话学的情形而言,诸多核心概念、分类标准和对神话本质的认识都是参照西方神话学的研究成果做出的,它们对中国神话的适用性如何?是否像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特斯之床”一样将中国神话强行套入其标准之中?西方的观念对于中国学者理解中国神话具有哪些影响?是否存在内化的东方主义?……对这些问题保持警醒十分必要——中国神话学的大厦理应建立在本土神话的土壤之上。对上述这些问题,中国神话学界迄今尚缺乏充分全面的反省。

  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果令人瞩目,甚至被称为“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46],2011年,这一领域取得了新成绩。杨利慧与其弟子们“十年磨一剑”,以重庆市司鼓村、陕西安康市伏羲山女娲山区、山西洪洞县侯村以及河南淮阳县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对当代中国口承神话的传承与讲述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出版了专著《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民族社区为个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该研究力图突破中国神话学界和国际汉学领域长期流行的依赖古代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对中国古典神话进行文本考据的方法和视角的局限,对当代中国、尤其是以往较少关注的汉民族社区中传承的“现代口承神话”进行具体而微的民族志考察,以探讨在当代中国,神话是怎样在一个个特定的社区中生存的。通过深入细致的民族志研究,该研究发现:神话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担负着多种功能——它不仅是信仰的“社会宪章”,还是构成世界观的重要基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建构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后代和消闲娱乐的方式,是凝聚群体、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还是获取政治资本和商业利益的策略性资源;传统上被认为承载着本真的、正统的神话传统的祭司、巫师等宗教性的职业讲述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导游、老师则日益担负起了新时代里的职业讲述人的角色;神话的传承和传播方式更加复杂多样,除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外,广播、电视、电脑等为口承神话提供了更为快捷、辐射范围更广的传播方式……该研究不仅为20世纪(尤其是其末期)以至21世纪初的中国神话的生存与传承状貌描绘出了一幅细腻生动的图景,而且在神话概念、研究视角、传承主体、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理论探索上,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学兰]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2-2005年)
下一条: ·[祝鹏程]2012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