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返校之后就没回音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存在着成果分享和实际性等问题,在寒亭区民俗学社会实践基地设立时,就确立了地方与高校间成果分享的原则,但仍面临后续实施的问题。
“理论上的研究成熟之后,就怕在实施起来后劲儿不足”.张金辉说,现在大学生实践与地方相结合,如何转化成生产力成了最大的瓶颈,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将学术理论转化成经济效益,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好长远打算,而现状却是经常缺乏后续研究,导致理论在实施的过程中没了后劲儿。
寒亭区文化局徐萌萌在谈到大学生实践活动时认为,大学生在下基层实践时,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他们提问的都是自己想了解的学术性知识,对地方特色的了解也仅仅是浅层次的”.徐萌萌告诉记者,在接待来杨家埠参观学习的大学生时,能感觉学生们在实践之前做过准备,对地方特色有初步的涉入,提问的也很具有针对性。但是,对于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去不甚了解,“技艺的传承以及濒危的门类等,对这方面知识还是比较缺乏”.
徐萌萌说,每当大学生来参加社会实践,地方上都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将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介绍,“可学生们在返校后就再也没有跟我们联系过,学术成果也没跟我们分享”.徐萌萌无奈的说,实践活动每年都有两次左右,年年不断,可是当地面临的实际问题,高校生从没给出建议和可行性的方法。

走访风筝年画店
难以复制的“柳毅”神话
2008年,寒亭区政府与山东大学建立了民俗学合作关系,并在寒亭区设立了民俗学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负责人张宝辉告诉记者,设立实践基地以后,让学校和地方上实现了双赢,“学生能了解到基层的民俗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而地方上能借助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上的优势,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帮助地方文化更好的推广”.
张宝辉说,“柳毅文化”和柳毅山景区建设的成功就是高校生社会实践与地方上双赢的典型实例。原本的柳毅山上仅有几个庙,文化挖掘也不够,更谈不上景区建设。2008年与山东大学建立民俗学合作关系后,高校生们就来到柳毅山进行社会实践,从最初的田野调查开始,走基层、下农村,之后又开展“柳毅传说”学者研讨会,让“柳毅传说”逐渐提升到学术高度,进而形成了现在的“柳毅文化”.
“如果单凭地方上的努力,想把柳毅文化推出去是很难的”.张宝辉说,地方上的文化层级不够,在挖掘文化方面经验不足,方法上也不如高校民俗学的学生专业,使得地方上的学术与高校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两者联合后,不但将柳毅文化更好的挖掘和推广,还借助学院力量,推动了柳毅山文化景区的的大面积建设,由文化带动寒亭当地的旅游发展,解决了柳毅山附近居民的就业问题,“现在还吸引了不少山大的毕业生来寒亭就业,这也是柳毅模式带来的双赢效果之一”.对于高校的专业学生来说,民俗学离不开基层,建立实践基地,给高校生提供了深入基层学习的机会,更好的弘扬了民俗文化。目前,“柳毅文化”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疑为寒亭区的“柳毅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民俗学社会实践基地的设立和发展中,寒亭区政府也承担了部分的费用,像高校生实践调查活动中产生的食宿费用等,都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付出是有形的,而收获却是无形的”.张宝辉说,如果“柳毅文化”由地方上自己做的话,难度特别大,而合作之后,收获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并且能产生长期的效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2012年08月17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