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昆曲,古老歌谣的当代吟唱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吕林荫   摄影/图:吕林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3482
 

 
 
阳光洒进练功房,蒸腾着孩子们的汗水
 
 

  练功的场地是水泥铺成的停车场,冬天漏风,夏天热得像个蒸笼。老师们不敢教孩子翻大跟斗,生怕他们在水泥地上摔伤

  由新镇幼儿园出发,黄国杰又带着记者前往石牌中心校,那个“小昆班”,就是在巴城镇汇报演出时惊动了当地警方的“小昆班”,成立于2000年底。

  黄国杰对这个“小昆班”感情特别,不只因为里面走出了许多争气的孩子,得奖无数,还为苏浙沪一带的戏剧院团输送了不少好苗子,更因为这个“小昆班”陪黄国杰等来了昆曲“复活”的希望。

  刚成立时,也是拮据和艰苦。由于地处偏僻,从苏州请来的杨丽娜、杨思泉、那正鑫、魏神童、张秀兰等几位老师,早上5点就得起床往学校赶。练功的场地是水泥铺成的停车场,冬天漏风,夏天热得像个蒸笼。老师们不敢教孩子翻大跟斗,生怕他们在水泥地上摔伤。

  原以为,清苦就是他们的日子。可就在不久后的2001年5月18日,在中国沉寂多年的昆曲入选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亲授证书。

  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政府开始向昆曲事业投注巨大瞩目,“小昆班”也在那次轰动性演出后,得到了来自官方的支持。一时间,昆山各地,多家“小昆班”纷纷成立。

  其实,早在此前45年,昆曲人就把5月18日认定为昆曲的“复活节”。

  1956年4月,由“传”字辈艺人新编的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讲述庸官错判案,导致无辜者被判死刑,但监斩官发现疑点,昭雪平反。此剧在北京破天荒地连演46天,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高度肯定。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全国上下受到鼓舞,沉寂多年的昆曲复活了。一两年间,各地纷纷成立专业昆剧团体。

  昆曲之所以能在新中国百花齐放时迎来这个“复活节”,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传”字辈艺人的坚守。

  时间要再往前推35年。1921年,昆曲之声已极微弱。纷飞的战火中,苏州曲家贝晋眉与人集资千元,在位于桃花坞大街的贝家祖产五亩园里,创办了 “昆剧传习所”,选来40多个贫家子弟,传授昆曲艺术。在传习所资金窘困时,当时沪上有名的“棉纱大王”穆藕初把它接办了下来。

  近百年前,在江南的一处园林里,几位先生带着一群孩子练功拍曲、写字背词,延续着几百年不变的口传心授。

  3年后,传习所的孩子们可以对外演出了。穆藕初为他们取了艺名,一律以“传”字排行,寓意“薪火相传,永不熄灭”,昆曲将由这一辈人流传下去。

  然而,时局动荡,这群后来不得不自谋生路的少年受尽磨难,一次次组班,一次次被战火所毁,死伤、失散者不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重操旧业,在全国各地的戏校、剧团里任教。今天,全国各大专业昆剧团里的演员都是传字辈的学生,或是他们传人的传人。

  传字辈没能将昆曲发扬光大,但他们艰难地完成了将昆曲流传下去的历史使命。

  黄国杰的“小昆班”也受到过传字辈的指点。上世纪90年代初,传字辈在苏州聚会,七位在世的老人来了六位,看到小孩子唱昆曲,老人们激动不已,喜不自胜。

 

  学生们一哄而上,冲进化妆间。演员们始料未及,有的卸妆卸到一半,有的刚脱得只剩水衣

  如今,在唐逍和灵韬正练着倒立的练功房里,铺了绿色的地毯,装了空调,条件大为改善。

  但昆曲要脱“困”,光靠政府扶持和硬件改善还不够,黄国杰知道,昆曲人当自有作为,承担起培养“昆虫”的责任。

  1998年的上昆“昆三班”,还不足以成为一场演出的绝对台柱,但正是这群年轻人,揣着“孤独”的昆曲,闯进了大学生的世界。

  12月19日,一台名为“昆剧走进青年”的晚会在同济大学首演,引来2500多人。讲解和表演交互进行的方式,大受学生欢迎。

  谢幕时,昆曲演员、晚会的策划和主持人张军使出在酒吧唱歌时的“小伎俩”,让所有演员拿着宣传单页卷成小卷,抛向观众,说:“大家可以拿着单页,到后台找喜欢的演员签名。”

  原本只是说说,不想,话音刚落,学生们一哄而上,冲进化妆间。演员们始料未及,有的卸妆卸到一半,有的刚脱得只剩水衣……从未见过这般热烈,张军看着,跌坐在幕侧,泪水忍不住流下来。

  那一刻的感动,成就了“昆剧走进青年”在之后十余年走遍申城高校、演出三百余场的奇迹,创下上昆单项演出之最。

  这样的不遗余力,也换来了一群年轻“昆虫”的悄悄生长。昆曲之“困”,正待醒来。

  2004年,另一件大事要把昆曲唤醒。“昆曲义工”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来了。

  白先勇定义的青春版《牡丹亭》,更像是一场文化行动,目标直指培养年轻演员和年轻观众。

  400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的舞台上演绎。对今天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演出或许有着双重的意义。一场是柳梦梅与杜丽娘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另一场,则是一个民族对于传统之美的忠诚守护。

  这样的“双重故事”也在苏州历史古街平江路上的一个小茶馆里上演。

  48岁的苏州人吕成芳自学昆曲多年,业余在小茶馆里表演,观者络绎。前不久,她辞去了工作,专心与昆曲“厮守”。

  每晚表演前,她会花近两小时上完整的妆,每演一折,换一身戏服,一丝不苟。

  一个人,唱演,弹奏,讲解,再传授几个简单的身段动作,昆曲历史与戏曲常识被她生动幽默地诠释,听者时而捧腹,时而深思,也频频发问。

  这天不是周末,客人不很多,却更适合交流。

  演到一半,有外国游客流连在窗外,忍不住,移步茶馆里,站着听完一曲,一声声赞叹:“多么漂亮!”

  近深夜11点,又有路过的游人寻着歌声而来。原本已该收场,吕成芳决定为迟来的客人再唱上几曲。

  她乐于在水乡的石板桥边做一个浅淡的传播者,“如果那些年轻人听完我的说唱,走进剧院去欣赏昆曲,便是我的荣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宣纸,中国书画的柔韧支撑
下一条: ·唐卡,那一眼的千年绚烂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