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扎染的蓝白之美之忧
  作者:李孟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6 | 点击数:14496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在董家院里挂了件男式夹克衫,上面有扎染出的抽象图案。“这是我的衣服,自己扎着好玩的。”董维水说。他搬出几大本影集,里面有1000多张照片,有厂子当年为日本、东南亚客户加工的产品的图形,也有他自己设计的花样,“大约230多种吧”。他还保留了30多种扎染用布料的样品,是非常有心的人。白族扎染的传统纹样经过“四清”和“文革”,流传到80年代只剩下小梅花、小蝴蝶、毛虫、马齿4种,董维水将纹样发展到10多种,其中有种蜘蛛花,最受订户认可。他和厂里的艺人们还开发出30多种扎花的针法。以这10多种纹样、30多种针法为基础,组合排列,董维水设计出230多种图案,“可以扎出任何图案,除了花卉、动物,还有文字、人像”。我看到一张照片,是一对日式门帘,河水在蓝布上流动,他介绍说这是用毛虫花变形扎出的。

  张仕绅无奈又有点生气地说:“村里现在任何一家扎染用的图案,都是我们厂里搞出来的,他们偷去了。本村人,也不好追究。”扎染最关键的步骤是扎、染,扎花工序是外包出去的,这样集体厂里开发的新图案、新技法完全处于泄密状态。本村、外村,甚至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个体染坊学到新设计、新工艺后,彼此展开了激烈而恶性的竞争,导致市场环境越来越恶化。扎染厂遵循严格的质检标准,没有偷工减料之说,报废率高;个体染坊推出和扎染厂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质量、价格却低很多。在税收上,个体户只需缴纳4%或6%的定额税,大集体性质的扎染厂却要交17%的增值税,成本远高于个体户。扎染厂倒闭后,没有了专业设计人员,扎染工艺再无创新,专利更得不到保护,个体户几乎是滥用图案、技法,推出的产品千篇一律,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低价让扎染产品廉价化,板蓝根染料被淘汰正是廉价化的最突出后果。

  张仕绅等周城村的老辈人认为,扎染丧失了经济优势,无法留住技术人才,越发倚重廉价的劳动力。董维水就说,他家做扎染的经济状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搞旅游、搞工程的差远了”。段树生介绍说,周城村的建筑工匠闻名省内外,用鹅卵石铺路面的手艺很有口碑,外出打工的周城村人多数从事这一行,“那些包工头挣的钱就不是开扎染坊能比得了的,扎染搞得好一年顶到天挣10万元”。扎花的快手、好手一天收入10块钱,慢手两三块钱,而扎花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力气活,扎久了手指关节变形。所以,手艺好的人都愿意出去打工,就连老太太也宁愿去旅游点的餐馆洗碗,一天能挣30块钱。现在做扎花的都是要领小娃娃,被家务绊住脚出不去门的妇女,并不情愿做扎染。年轻人不愿做扎染,技艺传承给谁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对此表示担忧:“传统手工艺是在相似的生活形态下才得以代代传承的,人是这传承中的主角。民间艺人的流失成为民艺发展的严重问题。”

  张仕绅的好手艺也传不下去。白族扎染自古传男不传女,张仕绅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大理的银行工作,大儿子张人彪原来在村里医务站当郎中,后来自己搞了个染坊,也是用化学染料的。“他不行!”——张仕绅没有多说儿子的情况。侧面一打听才知道,爷俩彼此不认同对方的思路,分歧很大。一位染坊主人告诉我,张人彪发明了“注射器染色法”,用针管给扎好的花“打针”,其实是套染,可以给一个图案同时染出5种颜色。传统的染法因为染料渗透的程度不同,特有一种色晕,套染后没有了色晕,张仕绅显然不欣赏这样的创意,索性不过问儿子的生意。他说,当年扎染厂曾举办过14期扎花培训班,培训了2000人次,对周城扎染的传承和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都是家庭作坊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要发展、传承扎染手工艺不成规模不行,必须再次建厂。“我要是自己搞扎染,那不得了,这些人都算不上。”老先生看着他家照壁上“百忍家风”4个大字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0-12-06 16: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古老习俗
下一条: ·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