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彭兆荣 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作者:彭兆荣 郑向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0 | 点击数:13145
 
 
三、遗产旅游
 
1.遗产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共谋
一方面,遗产属于传统,遗产的本质属性也在于其传统性,而遗产的传统性又可以在当前情景之下,通过上述的程序运作,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进行交易,而另一方面,群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伴随的是人们对于传统的怀旧与迷恋。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社会是对传统的破坏,那么从20世纪开始,人们则试图通过挖掘新的方式来寻求与传统的交流,旅游者也转向通过追溯传统价值来寻觅“真实”(authenticity)与“认同”(identity)(MacCannell 1976,1992;Urry 1990)。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之下,遗产与旅游的联袂也似乎变得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于是遗产旅游——作为一种特别的旅游类型,伴随着人们对于传统的生产与消费,登上了展演的舞台。
由传统的遗产与现代的旅游结合而成的遗产旅游品牌,投入到大众旅游的消费领域之后,便呈现出巨大的发展规模和迅猛的发展速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统计,1998年,全世界有近5亿人游览了552个世界遗产地。(2002)遗产旅游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旅游形势和趋势。例如,宾夕法尼亚州,一个拥有全美国最多的国家级遗产的地区之一,遗产旅游占了该州旅游总类的20%,遗产旅游者在1997年为该州的经济贡献了近55亿美元。(旅游周刊1999)(注:戴伦·丁·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第11页。)
2.体现:遗产景点的建构
“建构遗产”(built heritage)的含义,长期以来仅仅和纪念物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护有关,这些纪念物和历史建筑因为蕴含显著而非凡的价值而受到各项法律的保护,比如,古纪念物法(Ancient Monument Acts)、国家遗产法(National Heritage Acts)等,这些法律促进了人们对于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实践。
将“建构遗产”与旅游联系在一起,则是最近的事情。为了迎合旅游而进行的遗产建构,其结果是产生不同类型的遗产景点。这些遗产景点被归为自然与文化两种类型(Hall and McArthur 1993; Herbert 1989;Yale 1992;Zeppel and Hall 1992)。在文化范畴中,遗产景点包括物质形式(material forms)和非物质形式(immaterial forms);物质形式包含存放于博物馆用于展示的各种纪念物、历史或考古的遗存以及工艺品;非物质形势包括表现的观念、传统和艺术、历史上杰出的事件和人物、特别的生活方式、文学和民间传说等。在自然的范畴中,遗产景点包括花园、地景、国家公园、山川、河流、岛屿以及各种动植物。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文化的或是自然的遗产景点,或多或少都经过了新的、后天的“解释”(interpretation),Tilden强调“解释”在这里是一种技巧,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说明”(instruction),而是为了“促销”(promotion)。通过赋予它们象征性和标签性的属性,以增强他们作为遗产这一品牌的号召力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普伦蒂斯(Prentise.R.C)于1994年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遗产景点的分类(注:Prentisc.R.Cheritase:a key sector of the"new"tourism摘自《遗产旅游》,戴伦·丁·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见表1)
表1 遗产景点的类型
3.遗产旅游:传统与现代的背离
遗产旅游中传统与现代的共谋关系,推动了遗产旅游活动和规模的迅速扩展,遗产品牌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的符号价值和独特的传统魅力,在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同时,也为遗产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传统与现代在遗产旅游中的共置,在遗产旅游的光鲜外表之下,伴随了种种冲突与矛盾:遗产的破坏、“商业化”(commnodification)、“真实性”(authenticity)的扭曲、“认同”(identity)危机等。
法语里的现代性(modernite)指现代性的体验。弗里斯比(Frisby.D)指出,现代性是指现代生活的质量,它是与传统的断裂,是一种对新奇事物的感觉。(注:迈克·费瑟斯通(Featherstone):《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人们对于现代性的体验体现在消费的方式与风格中。罗蒙·威廉斯指出,消费总是与“摧毁、用光、浪费、耗尽”联系在一起。从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个人日益增长的商品欲望,使消费成为所有产品的目的。社会化商品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又使得个人的这种欲望得以实现,从而助长了社会的一种倾向,形成了特定的价值系统,消费文化遂以产生。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注:克·费瑟斯通(Featherstone),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图1 达式遗产旅游中冲突的庄家双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石奕龙 艾比布拉·卡德尔]文化主体:遗产内在价值的最核心因素
下一条: ·[王宪昭]我国非遗研究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问题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春节申遗成功·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