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吉国秀等]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
  作者:吉国秀,詹娜,李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3 | 点击数:6224
 

  【摘要】 通过最近的调查发现,东北地区的二月二已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中悄然退出,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岁时节日。如今东北地区的二月二俨然成为了老年人的节日,年轻人已不再注重相应的仪式和行为。一个几千年来具有农耕意义的二月二节日给当代年轻人留下的,只有"剪龙头"、"吃猪头肉"、"起名带个龙字"等一些模糊、碎片化的记忆,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出现了部分主体的缺失。 更多还原

  【关键词】 东北; 二月二; 传承; 记忆碎片化; 主体缺失;

  【基金】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资助项目;“中国节日志”第一批试点项目(项目编号:2008006)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相关附件>>>>

上一条: ·禁风节:广西瑶乡百年盛会
下一条: ·[王雪峰]生的盛宴——二月二东北节俗文化心理探源兼论龙的实质
   相关链接
·[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
·[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杜小钰]石臼湖舞龙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长江文化精神特质研究
·[翟笑轩]自然景观与民间传说的动态共生·[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陈在扬]磁州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文化景观构建
·[比拉力·加拉力]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民间技艺传承研究·[阿都庆]蒙古语对联的文学演进:从口头传承到作家创作脉络
·[萧放]都市如何成为家园:中国都市节会传承与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建·[徐永安]传承与变迁: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叶涛]民俗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