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2009年文化领域逆势上扬:热潮涌动也存在隐忧
  作者:记者 马子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4 | 点击数:5971
 

 

  回顾过去一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却逆势上扬,呈现出繁荣稳定的面貌,诸多文化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其中,国学热、“非遗”热、动漫热无疑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热潮涌动之中,也存在一些隐忧,值得关注。


  国学升温,古籍保护遇冷

  今年11月,北京大学公布了一批新近收藏的西汉竹简。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里,每一支竹简都受到了呵护,被精心浸泡在含有防腐剂的纯净水当中。然而这仅仅是特例,在专家看来,国内文物古籍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的“出土文献与汉学研究”圆桌会议上,有专家指出,在汉学、国学研究方兴未艾的当下,一些地方在出土古籍保护方面做得很不够,给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通过考古发掘出新材料的可能性很小,现有文物古籍就显得更为重要。可目前各地保护标准不一,许多受到破坏的古籍得不到修缮。”去年7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师剥开“清华简”外的保鲜膜后发现,许多简牍上已经出现点点霉斑。

  有专家批评,一些地方发现文物之后,即便自己没有能力保护,也不愿意拿出来与其他单位合作。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的态度鲜明:应该完善目前的文物保护机制,形成保护、整理、发表的连贯制度,一些地方如果没有能力进行文物保护的话,就应该邀请有能力的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参与进来。

  同时,国学升温背景下,文、史、哲等国学基础学科依旧是本科招生的冷门专业。就连北大、人大、南大、山大等以文史见长的院校,每年都要把其他专业未录考生调剂到历史、哲学等院系。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传统人文学科属于“象牙塔里的学问”,离工作和生活太远。没有相关专业人才做支撑,当下看起来很红火的国学热,还能持续多久?没有健全的古籍保护机制,现存国宝级文物怎样完整留给后世?

  “非遗”热,民俗学很弱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温热传导,已经向原来处于低温状态的中国民俗学导入了相当多的热量。”在日前中国民俗学会召开的年会上,民俗学者乌丙安如是说。“非遗”保护背景下,民俗学很有可能成为一门升温的学科,但他同时提出了这样的忧虑:由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来得突然,而与之相应的民俗学有关理论和可操作的方法还不够完备或难以适应。

  承担着培养“非遗”人才任务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不容乐观。除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民俗学系之外,全国高校文科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更多的民俗学系级单位,专业硕士授权单位也相对较少,民俗学专业博士点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据中国民俗学会提供的资料,除江西社科院、辽宁社科院设有民俗学研究所外,中国社科院及全国其他省区社科院至今都还没有独立的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各种人文学科的国家级学刊纷纷登场,而民俗学至今仍仅有山东大学的《民俗研究》属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刊物。

  动漫如火,高端专业人才匮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动漫产业以97%的增幅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增长点。短短几年,我国动漫产业从最初的几百家企业已经发展到了5600多家,从业人员达20多万,动漫产量已经超过13万分钟。由此,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动漫大国的行列。

  然而,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动漫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上游缺少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代理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

  媒体、社会对包括动漫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寄予厚望,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内容要求、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马子雷)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3日 13:20

上一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文学、民俗类项目保护工作展开培训
下一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相关链接
·[吉国秀]数字技术驱动的民俗学知识生产·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