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族艺术》2017年第5期 总第138期
目 录
| 栏目与篇名 |
作者 |
|
| ·学界名家· |
|
|
从工艺史到设计学的追寻
——我的学术自述 |
李立新 |
|
| 取益在广求:李立新设计学思想述评 |
李轶南 |
|
| |
|
|
| ·谣言研究· |
|
| 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 |
施爱东 |
|
| 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
祝鹏程 |
|
作为风险文化的微信谣言
——“无知羞耻”下的信息互酬与角色扮演 |
刘汉波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 从“社会”到“社区”:走向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界定 |
朱 刚 |
|
| 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 |
孙发成 |
|
| |
|
|
| ·文化研究· |
|
|
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
——兼谈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 |
吴晓东 |
|
| 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
黄景春 |
|
守“墨”成规
——文化视野中的墨 |
罗士泂 |
|
| |
|
|
| ·艺术人类学· |
|
|
| 社会交流视角中的音乐选择 |
〔德〕吉娅·贾妮珍文
刘祥 译 萧 梅 校 |
|
| 美学人类学:一种跨文化的方法 |
〔美〕罗素·沙曼文
孙文刚 译 |
|
外相与心法
——达摩“衣法”的视觉人类学观察 |
邓启耀 |
|
| 非-文化与非-艺术:原住民绘画原真性论争 |
罗易扉 |
|
| 塔尔寺“托干舞”身体语言中的死亡哲学 |
陈 妍 |
|
| |
|
|
| ·艺术探索· |
|
|
| 当代艺术话语与艺术系统的全球化 |
〔荷〕凯蒂·茨尔曼斯 文
李修建 译 |
|
| 敦煌壁画中椅子图式的汉化与发展 |
邵晓峰 |
|
| 仪式的“复活”:民间泛戏剧形式在中央苏区的遗存与再造 |
刘文辉 |
|
知识、组织与信仰
——论传统匠作文化的关联性 |
王文超 |
|
| 维吾尔木卡姆之“谱本传承”能否代替木卡姆艺人的“口传心授” |
王建朝 |
|
| 《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与跨媒介传播探赜 |
王治国 |
|
| |
|
|
| ·发现异邦· |
|
|
| “金三角”中的傣-泰族群田野考察札记 |
屈永仙 |
|
| |
|
|
| ·学界资讯· |
|
|
| “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述评 |
魏琳琳 |
|
| |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
| “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学体系研究项目”简介 |
赫云 |
|
| “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学体系研究”项目主持人赫云简介 |
赫云 |
|
| |
|
|
| 艺术文物桥钮弦纹铜钟 |
潘汁供图 |
(封面) |
| 封面说明桥钮弦纹铜钟 |
潘汁 |
|
| 生活艺术定襄面花 |
徐艺乙供图 |
(封底) |
| 封底说明定襄面花 |
徐艺乙 |
|
| 传统艺术“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通英 |
佚名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