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乌丙安:传统与现代应该“血肉相连”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2065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社会向我们迎面走来,我们的生活呈现了一个传统和现代融合在一起的状态。这里的“传统”不是从另外一个地方走进来,而是回到“传统”原来发展的一种状态中。传统不是“客人”,是“家里人”;现代也是“家里人”,它是“家里人”的一个转型变化的过程。

  近10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确实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而且形成了一个保护的热潮。这种认同和认可对非遗的现代化发展非常有利。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开始自上而下地主导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定,但我们还要密切关注计划的执行,对此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对传统与现代、工艺与生活的认识。本次非遗博览会的主题里面提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我们把它横断切开找到相对应的词,就是传统与现代、工艺与生活。将这两组概念放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纵向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历史时期都遵循着继承传统,并且不断地更新传统、提升传统,从而成功地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

  回顾历史,我们把传统反掉都没有好结果,哪个阶段都吃了大亏。我觉得在今天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应该是对称而不是对立的。当传统工艺要走进现代生活,满足大家的需求,就必须克服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工艺和生活也是密切相融的两个概念,离了工艺就没有生活。人类生活无论物质或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工艺尤其是手工技艺,因此我们的手艺绝对不会丢,因为这是血肉相连的。因此现代与传统应该是亲上加亲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第二,要考虑传统工艺对现代生活的贴近和切入。我们国家的非遗传承人不只列入名录中的几千人,而是一个成千上万的或者是几十万的群体,因此应该关注到这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手艺一个比一个精湛,但他们很多人都在基层,要想让他们的手艺、工艺进入现代生活,首先传承人必须进入现代生活。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是我很尊敬的一位传承人。他的团队是传统的师承和祖传结合的,而他对徒弟的传承培训是按现代意识去处理的,而且做得很有成效。我们的传承人大部队要进入现代生活,要有这个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振兴手艺的前提是保护好它最好、最精华的部分。

  第三,现代生活对传统工艺要充分地尊重维护,很好地利用。我们要给传承人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振兴,尊重他们的手艺。应该充分调动起现代生活中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及城乡社区民众主体,使更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的热潮中来,形成良好的振兴传统工艺的氛围。

  新媒体要为传统工艺振兴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不仅是要做大规模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国传统工艺及产品和手艺人的大制作,全面进入民众的网络生活。依法开拓传统工艺产品交易网点或逐步进入网售网购,满足群众对传统工艺品的多样化需求。

文章原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1-14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汤书昆:现代生活向传统工艺提出新命题
下一条: ·侯深:“穿越河堤的小径”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