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付裕]唐卡:市场新宠的逆市突围
  作者:付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11 | 点击数:4853
 

15世纪-大威德十三尊坛城唐卡

17-18世纪-狮面空行母唐卡

 

  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唐卡,这种具有独特艺术性和工艺特点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深入艺术品市场,并成为正在调整中的艺术品市场里的一颗新星。

  历史和文化见证者

  随着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的稳步前进,艺术品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今年春拍中,一些过去很少被重视的艺术品类开始活跃起来,并逐渐获得越来越多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艺术市场中的重要门类——唐卡。

  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唐卡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绘画,其以布或丝绸作为基本材料,用矿物和植物等天然颜料进行绘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艺术表现力。与此同时,由于其画面内容构图严谨、布局均衡,线条流畅,色彩沉稳,同样具有画工精细、庄严神圣、格调高雅,祥和宁静的艺术美感。

  而从分类上来讲,唐卡的研究角度亦非常复杂。从色彩上,其可分为彩色、金色、黑色、红色等;从制作方法上,可分为布绘、堆绣、刺绣、印刷、织锦、缂丝和墨拓等。

  此外,从诞生至今,由于唐卡艺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地的艺术因素和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文化风貌,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趣,从而也积淀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成为内涵包罗万象,庞大而完整的体系。

  冷门专场的新热度

  2002年12月,天津文物公司拍卖了一幅《清普贤菩萨像唐卡》,成交价仅为5.5万元,却成为当年国内唐卡拍卖的最高纪录;到2004年北京翰海《清初五凤图唐卡》则拍出17.6万元;2005年,诚铭国际拍卖的《清御制刺绣释迦牟尼及二弟子唐卡》,成交价82.5万元。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唐卡的价格已经翻了10多倍,显示出巨大升值潜力。

  正在进行预展的北京盈时佛教造像专场,此次也选择了两幅具有代表性的唐卡作为其拍卖图录的封面和封底。这也足以说明唐卡在此次春拍中的重要性。

  其中,其封面作品所录唐卡为17世纪狮面空行母黑卡,表现的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尊奉的重要本尊狮面空行母。据了解,黑唐是唐卡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其以黑色作底,金色勾线,多以表现各类密宗本尊、护法及忿怒神像。与此相对应的是,其封底选取的作品则为15世纪大威德十三尊坛城唐卡,坛城中央为方城,呈井字形。整幅构图井然有序,色彩丰富艳丽,年代古老,保存完好,为不可多得的明代唐卡精品。

  此外,15世纪大威德十三尊坛城唐卡、17世纪黑唐狮面空行母唐卡、18世纪莲花生大师消除道障图唐卡、18世纪阿底峡尊者唐卡、16世纪五方佛宝冠、18世纪宝杖怙主唐卡、18世纪胜乐金刚唐卡、18世纪刺绣宗喀巴唐卡、17世纪宗喀巴上师供养资粮田唐卡等的集中亮相,无疑也给调整中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一丝新的亮点。而唐卡专场的稳健走热,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精深化发展的见证。

  收藏投资亦须谨慎

  目前,对于唐卡收藏来讲,其主要分为老唐卡收藏和新唐卡收藏两类。对于老唐卡收藏而言,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唐卡的收藏潜力、市场认可度提升主要来自精品唐卡,而对于新唐卡收藏而言,由于其目前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艺术表现力将成为鉴别的重要方面。

 

  文章来源:北京参考 2012-06-1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历史街区保护需解决五方面问题
下一条: ·[仲富兰]第一是保护,而后才可说“创意”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