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戚晓萍]苏平“花儿”音像制品年谱及其“花儿”社会影响管窥
  作者:戚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03 | 点击数:8209
 

  (二)“花儿”传承特点分析

  这些“花儿”音像制品,反映了苏平在“花儿”传承方面的特点。其一,在“花儿”传承中持续不断学习,使自己可以驾驭的“花儿”经典曲目日益丰富。《上去高山望平川》《富裕的日子赛牡丹》(其后名作“幸福的日子赛牡丹”)、《纺四娘》(“仿四娘”、“方四娘”)、《尕妹是吃饭的金碗子》《千里路上看一趟你来》《尕马儿拉回来》等,是苏平日后经典的“花儿”曲目,在她的第一盘“花儿”音带里首次亮相。1983年,《妹妹的山丹花儿开》《三花嫂》《一对儿白鸽子青天里飞》(又名“白鸽子”、“雪白的鸽子”)、《领上吧妹妹》《把我的大眼睛想着》《远路上的阿哥回来了》《青溜溜青》等,加入到她日后的“花儿”经典曲目中。1984年《远看黄河一条线》加入到苏平的“花儿”经典曲目中;1987年《月亮盖着白云睡》加入到她的“花儿”经典曲目中;1995年《云彩里飘来醉八仙》加入到她经典曲目中;1998年《憨敦敦》加入到她经典曲目中……如此种种,苏平的“花儿”经典曲目得以不断丰富。其二,就“花儿”音像制品出版发行而言,苏平敢为人先,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一方面体现于她在时间节点上的领先。比如甫一改革开放,她与朱仲禄的“花儿”演唱磁带便在1982年同时面市,分别是《花儿之一——苏平演唱花儿》《花儿之二——朱仲禄演唱花儿》,开了“花儿”音带进入市场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期,她率先在国内出版发行了由中央乐队伴奏、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花儿”唱片。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率先在国内尝试由电声乐队进行“花儿”演唱伴奏,并出版发行相关音像制品。另一方面体现于其团队在制作阵容上的领先。比如作曲家王酩、张丕基、刘廷禹、马丁、张枭等为她的“花儿”音像制品配器;中央乐团为她的“花儿”音像制品伴奏;中国唱片公司为她的“花儿”音像制品出版发行方。在电声乐队为她的“花儿”伴奏时,从事配器的有宿永良、蒋涵等。其三,对于“花儿”传承而言,苏平在创新中求发展,形成了独具苏氏特色的“土”“洋”合璧“花儿”,自成一派。苏平力求她的“花儿”在形式上要“洋”。比如在歌词语言上,她坚持用普通话唱“花儿”,去掉生涩的地方语言,同时保留具有强烈特色的“花儿”语言,以便于“花儿”向更大的地域空间和民众群体推广。她坚持在“花儿”演唱中加入伴奏,从手风琴伴奏,到民乐队伴奏,再到管弦乐队伴奏、交响乐队伴奏,及至电声乐队伴奏。她有意模糊“花儿”与其流行区其他民歌的区别,将酒令、小调、社火、宴席曲等一并列入到她的“花儿”里,把它们都唱成了富有苏平特色的“花儿”。另一方面,苏平力求她的“花儿”在本质上要“土”,要接地气。她说过:“我唱的是给老百姓宽心的“花儿”。我把‘花儿’这么往好里打扮,是为了给乡亲们看的,让他们开开眼界。”苏平生于“花儿”的故乡,自小在民间耳濡目染着“花儿”长大。以后又一生以“花儿”演唱为职业,数十年如一日奔波在甘肃、青海“花儿”流行区的沟沟屲屲,为当地民众唱“花儿”。她曾在公开场合说:“如果老百姓让我唱的话,哪怕观众只有一个老太太,就一个人,我也唱。……花儿是我的灵魂,它已经把我融化在里面了。我为什么能吃苦,那些沟里的、屲里的再小的舞台我都去?因为我爱汗津津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我特别高兴。”苏平始终徜徉在“花儿”的原生本土,她的“花儿”不管在形式上有多么“洋”,其根脉总是深扎在大西北的“花儿”故土之中。

三、苏平的“花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苏平和她的“花儿”在民间有强大的号召力

  不论是在苏平的故乡青海,还是在她的工作生活之地甘肃,只要有苏平的“花儿”歌唱演出,老百姓都翘首以盼、欣然前往。听歌者说:“苏平的那个花儿听着,枯枝枝烂叶叶都剪掉了,水灵灵儿的,我们爱听得很。枯枝枝烂叶叶剪掉了,淫词滥调、胡唱八唱的没有,我们爱听。”

  文化学者李璘对苏平的“花儿”演唱在民众中引起的反响,曾做过如下描绘。

  不论是“雪白的鸽子”“阿哥的白牡丹”“妹妹的山丹花”“尕马来儿拉回来”还是“上去高山望平川”,只要是出自这位“皇后”的歌喉,便会深深地铭刻在万千听众的心底。哪怕是万众云集的歌场,只要歌后登台,便会群情激奋,偌大的会场完全为一人的歌喉所左右。”

  苏平的“花儿”演出,一方面在花儿的非原生区扩大了“花儿”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对于旅居海外的西北游子也产生了一定的感召作用。比如苏平在台湾演出期间,马继援先生曾携家人聆听了来自故乡的“花儿”。事后他致信苏平说:“我最欣赏你唱的‘尕马儿拉回来’,无人能及。听你的歌令人心醉,但我听过后不免有几分心酸,因为我是一个离乡人啊!”

  (二)苏平的“花儿”在文艺界广受赞誉

  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曾评价说:苏平的“花儿”是大西北的一股清泉。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贾芝先生曾在1983年7月给苏平写过一首称赞她的诗,题为《赞苏平》,诗曰:“塬高天广鹰盘旋,云中飞舞小百灵,山中清泉也唱和,都为花乡有歌王。珠圆玉润歌醉人,可贵端在传真情,手拿一枝山丹丹花,花歌难说谁姣红。”苏平的老师、歌唱家陆青霜先生在1984年8月评价苏平的“花儿”说:苏平演唱的“花儿”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老百姓特别爱听。作曲家印青先生在2014年5月给苏平题字曰:“花儿歌声唱遍天下,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旅居海外的书法家韩正卿先生给苏平题字,赞曰:“美誉皇后一歌星,漫天花儿撒古城。醉人醉心醉魂处,想我牡丹憨敦敦。”

  (三)学界对苏平的“花儿”颇多关注

  当前,笔者查阅到最早对苏平的“花儿”歌唱进行历时梳理与学术分析的专著,是王沛先生的《河州花儿研究》。对于苏平的“花儿”演唱艺术,他在专著中做出了如下论断:

  “绝不重复”,是苏平演唱的艺术宗旨,在保持花儿风味的前提下,她大量地吸收了民间小调、戏曲和美声唱法中的艺术手法,并用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时代节奏巧妙结合,承上启下,对花儿的演唱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洮岷花儿研究前辈景生魁先生在《西羌文化与洮岷花儿》这部著作中,曾以《苏平与“花儿”》为题,对苏平在“花儿”歌唱、传承、传播方面所做的贡献发表过如下论述:

  中国花儿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中新型的边缘学科的建立,苏平同志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她开创了“花儿”演唱会的先河,让“花儿”带着大西北的泥土芳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超越时空,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殿堂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河州花儿研究前辈郭正清先生在其著作《河州花儿》中,将苏平界定为“独具特色风格的花儿歌唱家”,并且就其“花儿”演唱特色进行了如下剖析:

  她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认真钻研花儿的旋法特点和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借鉴西洋声乐科学发声方法,使花儿传统的真假声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唱特色。她在花儿演唱中,既善于保持花儿原始曲令独特的演唱风格,又能够谨慎地融入现代音乐的新元素,并广泛吸收各民族的民歌特色,以清新的语言和质朴的唱词,使得演唱大众化,老少皆宜,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适应平民百姓的欣赏趣味。

  宁夏大学的牛力先生对于苏平演唱的“花儿”何以能如此打动听众,作出过如下分析:

  尽管花儿往往具有悲情色彩,但是苏平的歌声总给人一种激越的冲力或动力,令人回味。这就是苏平的艺术、感悟和内心的准则,是“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艺术视界,因而,她的歌声吸引和打动着成百上千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听众。这就是苏平超越时空的真。

  四、结语

  苏平,作为源有出处的中国的“花儿皇后”,其在“花儿”表演、传承、发展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在当下几乎达到了一个他人难以迄及的高度。她是“花儿”当代发展史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她的“花儿”艺术赢得了来自“花儿”受众、“花儿”学界的普遍认可。

  苏平一直致力于“花儿”的活态传承,勇于创新并付诸表演实践。她通过完善每一场演出、每一部作品去巩固、扩大“花儿”的受众群体,从而在时代纵向性的前进途中让“花儿”留下了更加厚重的历史印记。在引领“花儿”向异文化空间传播的过程中,苏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不但使“花儿”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唱的“花儿”令异地观众甚或海外观众也能接受,并且喜欢。不论是在“花儿”的历时性传承方面,还是在某个时间节点的“花儿”横向性传播方面,苏平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她与“花儿”彼此成就。在苏平这个“语境”下,不同类型的“花儿”个体之间,“花儿”客体与“花儿”受众主体之间,“花儿”艺术与“花儿”研究之间,都臻于一种美美与共的境界。

  (本文刊于:《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隋丽]山林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民间书写
下一条: ·[罗瑛]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民族艺术际遇
   相关链接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王知三]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
·[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
·花儿今始为谁红·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
·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讣告:柯杨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陇上学人柯杨先生·柯杨:现在的人不但不会生活 尤其不会生存
·[赵宗福]苏平的花儿演唱艺术与西北花儿的传承保护原创·[李言统]传统与发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