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专家总结春节十大新民俗:全民看春晚 短信拜年
  作者:记者 缪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30 | 点击数:7035
 

  ⑥中国年走向世界

  高巍说,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如果中国的春节已经随着国人在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而跨越了国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们喜爱的节日。在美国、菲律宾、新加坡、巴黎、伦敦等地,中国的春节被定为合法节日,春节期间洛杉矶的唐人街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舞狮舞龙表演,创造节日喜庆的氛围。

  “中国年走向世界有利于借鉴国外先进的年节文化,同时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⑦晚辈给长辈压岁钱

  按照习俗,吃过年夜饭,就发压岁钱,这是孩子们新年最盼望的礼物。高巍说,压岁钱又叫“压祟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蕴含了长辈对晚辈自上而下的关爱。

  “和传统习俗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近些年来在不少城市兴起的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春节期间给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压岁钱,既能表达感恩之心,这也是传统春节文化的核心,又体现了孩子对老人的敬畏之心,唤起了人们的尊重意识。”

  高巍介绍,给老人压岁钱是子女表达孝心的一种形式,在生命教育越来越缺乏的现代社会,让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是特别适合在家庭中推广的新民俗。

  ⑧出国外地旅游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春节本来应该是不远万里回家团圆的日子,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期间出门旅游,这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新民俗。

  高巍说,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日渐增大,借助春节长假出去放松一下是很多人的选择。虽然说春节期间的休闲娱乐也是其中一大主题,出去旅游并没有违背过年核心的诉求,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春节传统的团圆主题是一个冲击。

  “和休闲娱乐相比,感恩是春节更加重要的主题。在辞旧迎新的时间点上,如何处理好春节期间亲情的表达和出门旅游,即自己乐和全家乐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者可以在旅行中带上长辈一起,或者分一段时间旅游,分一段时间回家陪父母,这也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

  ⑨租友回家过年

  过年回家,体验亲情,是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的企盼。而家中父母则希望,年龄渐长的子女早日带回“另一半”。为了应对父母关于婚姻大事的嘱咐和唠叨,近些年来,在春节期间租个“男友”或“女友”回家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要租友回家过年的大多是一些‘剩女’或‘剩男’,这些人每年回家几乎都会面临被相亲、被催婚的境地,一些自尊心强,又怕父母不开心的‘剩男’、‘剩女’,于是才租友回家。”

  高巍说,租友回家过年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在婚姻方面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新一代和老一代在婚姻和生育观念上的差异。其实作为父母亲,应该给予子女在婚姻问题上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为他们创造条件,帮他们解决婚姻问题。

  ⑩反向过年兴起

  车票难买、假期短暂等现实困难常常阻止了外地打拼年轻人回家的脚步。于是,不少异乡儿女们有了一个新的选择:接父母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这些年来,“反向过年”——父母们选择到儿女们家里过年的新年俗悄然兴起。

  “反向探亲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过节方式,是对传统探亲方式的补充。从根本上彰显了农耕社会以根为归宿或者大事要回家的理念,实际上,春节最大的意义是一家人能够顺利团聚,共享天伦,在哪儿过年其实是次要的。”高巍说。

本报记者 缪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13年1月30日

上一条: ·[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
下一条: ·[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