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朱逸宁]“动漫英雄”:激励观众 给力产业
  作者:朱逸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7262
 

  欧洲动漫英雄: 思想和人性的载体

  欧洲的动漫英雄大多没有那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种美式的超人猛士、日式的顽强斗士在欧洲动漫作品中都没有明显的代表人物。欧式动漫英雄更多体现了一种人文气质,代表者为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丁丁历险记》中的丁丁,这个英雄的造型异常简单,目光如豆,表情单纯,步伐轻快,无所畏惧。丁丁没有什么辛酸血泪的身世遭遇,也没有超自然的能力,不具备英俊的外表和健硕的身体,更缺少复杂的性格和成长的历程,他身上被寄予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热情、博爱、正义、勇气以及坚定的信仰。

  不过,这样人文类的卡通英雄依然能够风靡世界,为什么?因为他的形象积淀了欧洲大地上千年来对人性的思考和宗教观念,那种明快和直接传达着欧洲动漫人所理解的智勇双全的现代英雄,平等、自由和博爱在丁丁的冒险故事中随处可见。因此,欧洲的动漫英雄尽管在数量上很难超越美国与日本,但屈指可数的几个精品能为各国人民广泛接受,这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范例。

  中国动漫英雄: 伸张正义的化身

  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漫英雄们相比,中国动漫英雄具有格外强烈的正气和斗争精神,以哪吒、孙悟空,《天书奇谭》里的袁公和蛋生,神笔马良以及葫芦兄弟等为代表,且多数是“小英雄”.

  面对恶势力,中国动漫小英雄的斗争是艰难而曲折的,这一点似乎与其他国家的英雄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象征的不是个体的反抗或个人的意志力,而是代表一个群体的呐喊,比如孙悟空对于天庭的反抗,马良对于贪婪的反抗,袁公和蛋生对于世间一切丑恶的反抗,葫芦兄弟对于黑暗和残暴的反抗等。

  在中国动漫英雄的世界里,正与邪的界限如此分明,他们总是置身于最直接的危险中,为自己所代表的那个阶层做着悲壮而不屈的斗争,他们的牺牲精神里高扬着一种民族正气。可以说,中国动漫英雄具有更加典型化、突出化的色彩,但表现手段也相对单一,缺乏层次感和复杂性,虽然能让人陡然一震,却很难产生亲和力和久远的记忆力。

  总的来说,各国动漫英雄都有自身的民族特征,在动漫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仅强调民族性已经很难打开新的市场了,于是出现了各种复合式的英雄,如融合了西方与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但不管动漫英雄们如何不同、如何变化,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任何时候动漫界的主角都少不了英雄,因为他们是我们平凡人内心深处梦想的外化和展示,他们是为了满足我们心里那个潜藏着的英雄梦而出现的。因此,动漫英雄是这个产业与生俱来的推动力,我们在寻找动漫产业增长点时,应当注意发掘各种不同类型的卡通英雄,把其中的潜质转化为吸引观众的亮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1-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下一条: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相关链接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
·[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
·[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任正]苏东坡传说的英雄情结及其审美观
·[葩丽扎提·阿地里]阿尔泰语系民族“ATU315A型”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与文化阐释·[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那木加甫]拟人化叙事与多物种的生成性共生·[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刘婷婷]复苏的传统·[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焦文鑫]从口头到书面:胶东民间文化研究者对王懿荣名人故事的搜集整理研究
·[郭丽君]从口耳相传到银幕呈现:民间故事影视化改编的多维审视·[范宗朔]纳尔特史诗中的英雄叙事与亚欧文明交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