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文化圆桌: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节日文化
  作者:记者 刘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7 | 点击数:8668
 

  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当代节日文化建设实践应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民俗传统,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维护节日符号的生态完整性

  吕品田:我们应该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任何节日符号都有深切的所指意义,而这意义必须与老百姓的文化认同紧密关联。如果老百姓不张贴年画,不对年画所赋予的驱邪避害的文化所指有所认同,年画则失去了意义。现在我们谈节日符号,往往只关注能指也就是符号的文化形式,对于所指很不重视,过于不尊重民众的选择。比方剪纸,它在北方是作为春节的一种特定的节日符号,在南方赛神会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节日符号。这种符号化实践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老百姓共同参与。比如年画,为什么要用机器来生产呢?就应该让老百姓有手工作坊,自己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享受和物质利益。所以节日化实践要完整地考虑它的广泛的社会效应,要强调它的群众性,不能脱离这种群众性。

  徐涟: 不要惧怕商家的介入,应该欢迎商家的介入和开发,不过,提倡商家应该更有文化品味。这些年政府通过一些公益广告、报道宣传,特别是放假,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节日文化。传统节日应该是中国人内心的需要。每个人都是节庆文化的传承人。这也是这些年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前提。

  民俗学如何介入当代生活

  对内如何增强人们在文化上的心理素质?对外如何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当代民俗学面临的任务。解释和传播是学者的责任。把民俗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将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宣传和应用

  赵书:随着春节等传统节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国的民俗学从对民俗的描述、解释进入到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应用阶段。民俗学要认真研究我们哪些民俗文化能走向世界,如何让中华文化成为人类共同财富。需要把民俗学当做一门独立学科,有系统地研究,并将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宣传和应用。

  民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充分享受和应用,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民俗来源于人民对美的追求,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可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软实力”。

  吕品田:节日符号的认同实际上就是民俗,没有了民俗,一切符号介质都没有意义。怎么能把民俗激活,使得传统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些习俗能够在今天继续活跃,继续有生命力,继续得到政府的重视,继续得到社会公众的一种深切的认同?这是将来节日符号建设的工作重点。

  田青:民俗学者最大的任务是向公众解释节日的来源,鼓励恢复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节日符号面临传承困难和危险

  生活和生产方式改变,节日还在生活之中,但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和危险。接续传统文化链条,处理好文化和市场的关系,民俗文化才更有活力

  吕品田:节日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有内在规定性。这些年来,在“移风易俗”中,我们出于善良的愿望任意或随意地增加东西,犯了很多错误,也是不尊重文化规律的表现。

  今天我们应该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把握好节日符号的建设。

  萧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忽略了符号,把很多符号禁止了,或者在商家的炒作之下,对个别的符号有所凸显,但节日整体系列的符号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我们应该注意到,第一,节日需要可以直接品尝、观赏、把玩的物质产品的象征物。我们的节日活动过程就是这些象征物的有机展示,象征物不能和节日活动分开,它实际就在节日活动、仪式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的、推进的角色。第二,节日需要仪式和庆祝活动,通过仪式的记忆来传递一种传统。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面是有仪式感的,但是近代以来,有些东西被作为封建迷信消解了。

  赵书:传统是靠积淀的,没有仪式,你怎么能够使人有所依从?所谓仪式就是要用有形、有色、有声的文化形式度过无形、无色、无声的时间。这就是仪式的作用。

  高磊: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市场的杠杆更为重要。但这里有一个结点,表现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矛盾;传统画面与现代创作的矛盾;传统售卖形式与现代集约式营销的矛盾。

  多少年来,艺术的进步始终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我们这代人也在这个圆里,但我们一定要比过去的那个圆高,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应是我们这代人的文化辉煌。我们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创新,就要和着时代的节拍,适应时代的需求。比如纸是木版年画的介质,可不可以用布,用绢,用合成皮革,用瓷板,用木板,让传统年画多一些姐妹兄弟?

  我主张把中国传统节日的吉祥祈盼与现代都市人的怀旧情结相结合,把现代技术与传统形式相结合,以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为素材,以表现吉祥、祈福、平安、喜庆的美好愿望为宗旨,把民俗文化的精髓作为主要载体,做到事必有意,意必吉祥。

  我们的文化进步一定不是原地转圈,而是在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接续一个属于今天的新的文化链环。盼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成为一种民族的自觉与荣耀。

  萧放:应该坚持一种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今天的社会有多种文化成分可以相互补充、丰富,这样我们的生活传统才会更有活力和张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2月17日08: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下一条: ·刘晓峰:元宵节:热闹拉开我国“月望节日”序幕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全国先进!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孙亮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