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中国民俗文摘》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学刊物《中国民俗文摘》

《中国民俗文摘》:发刊词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4 | 点击数:6070
 


  《中国民俗网》在新兴的网络世界里走过了平静而愉快的11年。说它平静是因为11年来它像一条小溪,静静的流淌;说它愉快,是因为11年来,它给我们这些主持者、编辑呈现了五彩缤纷的民俗世界,得到网友的热情支持。《中国民俗网》的开通是中国民俗网络的滥觞。当信息社会来临时,它抱定为普及中国民俗,促进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宗旨,坚持学术性和公益性原则,实现了自己办网的初衷。如今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人们了解民俗及民俗学已不是那样困难,随便打开一个网站,民俗之风、高峰论坛都会扑面而来。那里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有详尽细致的专题研究、也有洋洋万言的鸿篇巨著,民俗网络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令人惊喜。

  民俗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创造了民俗,民俗又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民俗文化就这样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民俗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们的理念相结合,这种理念可能是最早的民俗学,“诗言志、歌咏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饭养人身,歌养人心”、“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谁能说那不是原始的民俗观呢。后来人们探讨民俗的产生、发展、消长规律,才形成了现代的所谓民俗学。民俗从来都遵循播布性、变异性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强调“原生态”,“本真性”,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原生与本真,社会就不会发展,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可能还停留在原始。民俗文化是流动的艺术,它影响和滋润着人们的生活。民俗文化又是多元的,多元文化给了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广阔空间。在网络时代,人们了解各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已经可以摆脱传统媒体,大步跨入数字时代。电子杂志的产生就为我们了解民俗世界增添了新的平台。

  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目前它的技术已经使它可以独立于网站而存在。和纸质杂志比较,电子杂志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它还有超链接特点、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据说它的延展性,未来可移植到PDA、MOBILE、MP4、PSP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中国民俗网》10多年来从其栏目设置和内容转载(包括原创)以及静止的平面,都像一个电子杂志,只是少了互动,少了与读者的交流,这是美中不足。同样为了普及民俗及民俗学理论,使其及时交流和传播,在庆祝《中国民俗网》开通十一周年之际,我们希图创办《中国民俗文摘》电子杂志。《中国民俗文摘》将以专题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感兴趣者也可将其作为数据库保存。在互动感日益增强的网络时代,我们欢迎网民的及时参与与互动。

  陶立璠  2010年8月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民俗文摘》:总第五期(春节专号)要目
下一条: ·《中国民俗文摘》:总第六期(端午节专号)要目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文摘》:总第十期(唐卡专号)要目·《中国民俗文摘》:总第九期(年画专号)要目
·《中国民俗文摘》:总第八期(印染专号)要目·《中国民俗文摘》:总第七期(风筝专号)要目
·《中国民俗文摘》:总第六期(端午节专号)要目·《中国民俗文摘》:总第五期(春节专号)要目
·《中国民俗文摘》:总第四期(冬至专号)要目·《中国民俗文摘》:总第三期(重阳专号)要目
·《中国民俗文摘》:总第二期(中秋专号)要目·《中国民俗文摘》:总第一期(七夕专号)要目
·《文化遗产》:发刊词·[施爱东]《歌谣》周刊发刊词作者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