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纳勇]关于民族文献界定的若干问题
  作者:纳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4 | 点击数:15326
 
 
三、关于民族文献界定的功能
 
民族文献能够反映民族在人类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特点与状况,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字或非文字记载。民族文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一篇文献、一类民族文献到所有的民族文献,都必须体现其民族性与资料性的特征,这个特征是界定是否为民族文献的根本依据。民族文献在内容和形式上除其本质特征外,一般没有限制。它可以包含各类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各类学科文献也可包含有民族性知识的内容。这种以文献的根本属性划分出来的文献类型,是文献学研究领域中的课题,更是民族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加强民族文献的研究,可以丰富民族学学科的理论研究,还可以构建“民族文献学”这门民族学学科中的辅助性学科,它能够促进我国的民族学学科日趋走向成熟。再则,民族性内容的文献,是我国多民族形式下对各个民族进行研究的重要来源和依据,具有重要的文献信息价值。此外,在作用于各个民族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需求时,能够加强以民族文献为收集对象和整理研究为内容的民族文献信息中心(馆)、所、室的社会职能需要,培养和提高民族文献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应重视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民族文献是一种文献资源,已经成为各个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赖以发展的中介物。诸如学者们认为的,对民族文献的研究,能够促进其资源建设和研究整理,推动其开发与利用。这里就谈点对其整理的层次问题。民族文献按编纂程度分析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原始文献,即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法规、案例、档案,包括有关民族研讨会的材料,以及信札、地图等;第二层次是既有原始内容又有加工的文献,如民族志、族谱等;第三层次是对前两个层次文献的加工,如资料汇编、辞书等;第四层次是对前三个层次文献的加工,如书目文摘等。这四个层次对其资源建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注重整理研究民族文献中的“扬弃”问题,以符合今天时代发展的需要。如蜚声海内外的彝族文献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专家整理中认为:其原生形态的《阿诗玛》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名分上是兄妹,却很像一对恋人,并认为是多个历史时期社会观念的反映,各有各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专家还指出:“变异形态的精神内核及其艺术表现,更能表达近代人和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更具有艺术感染力”。[26](P53-54)即注重符合该民族今天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也是当代文化于古代文献中的理解,融入了人类当代精神于文献交流中的沟通与理解。虽然这是原创文化为源与传统文化为流的一个复杂问题,而且这种沟通与理解因其时代的差异特性有着其局限性。然而,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往下传承,其动因就在于能够不断创新。
总言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离不开文献,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同样需要各民族的文献来加以丰富。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也是本文所欲为之服务的。
 
参考文献:
[1]黄楠森.唯物史观文化的共性和个性[J].哲学研究,1997(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关连珠.试论对精神文化产品本文的理解[J].哲学研究,1997(4).
[4]谢灼华.文献与社会[J].武汉大学学报,1994(4).
[5]周文骏,杨晓骏.文献学新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1).
[6]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辨正[J].民族研究,1990(5).
[7]纳勇.简论专科文献学[J].云南图书馆季刊,1994(4).
[8]熊锡元.民族特征论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周泓.文化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1).
[10]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熊锡元.略论民族文化的全民性与整体性——对“两种民族文化”论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1991(3).
[12]斯大林,张仲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3]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使用情况[J].民族研究,1984(2).
[14]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7(2).
[1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S].北京:北京图书馆,1999.
[16]李杰,蔡璨.民族文献界定管见[J].民族研究,1993(1).
[17]冯天瑜.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A].见: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18]阿拉坦.论民族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9]耿辉.民族文献工作的思考.情报资料工作,1991(6).
[20]吴肃民,关照宏.浅谈民族古籍及整理[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2).
[21]华林.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J].民族研究,1997(1).
[22]杨锐明.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发.云南图书馆季刊,1990(2).
[23]李作南.论我国的语言制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4).
[24]包和平.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5]董广文,耿孝玉.民族文献提要(1949至1989)[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26]杨知勇.阿诗玛的诞生——收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J].今日民族,2003(5).
(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1期第115~12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
下一条: ·[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5年第1期目录·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第二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民族艺术》:2024年第6期目录·[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