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全国地震灾区非遗保护研修班在成都开班
  作者:戴元章 余泽兵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6 | 点击数:5354
 


  本报讯 (戴元章 余泽兵 记者 陈科 实习记者 张良娟)8月24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重建高级研修班在成都举办,来自全国16个省市区以及我省各市州近60名非遗专家,就地震灾区非遗的保护、利用和发展问题展开研讨。

  此次研修班是围绕地震灾区文化振兴、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开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研修。在5天时间里,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国内外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发展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概论,四川地震灾区文化恢复重建概述及思考,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发展等内容,研修班学员将实地考察我省地震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成果。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我省灾区文化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6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325个传习所倒塌和不同程度损坏。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省坚持把灾后重建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元素在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全省文化产业对外贸易额1.5亿元,取得历史性突破。2009年,文化部正式批复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绵竹年画、汶川博物馆、北川羌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树立起我省地震灾区文化新地标。

 

【相关报道】

官员专家聚首成都研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0年08月24日 14: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8月24日电(安源)全国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重建高研班24日在成都开班。

  该高研班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主办,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厅承办的。来自全国各省市、省内各市州及地震重灾县市区近60名文化系统的官员和专家参加此次研修班。中国艺术研究院书记、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等出席了开班仪式。

  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逾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国家级项目105项。四川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坚持把灾后重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地震后,启动了绵竹年画传习所等2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项目。绵竹年画、汶川博物馆、北川羌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树立起我省地震灾区文化新地标。

  据悉,在5天研修时间里,来自文化部、中央民族大学等地的专家将介绍四川地震灾区文化恢复重建概论及思考,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国内外地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发展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概论等内容。还将组织学员实地考察四川地震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成果。(完)  

  文章来源:网易-四川日报 2010-08-25 07:3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单霁翔:文化遗产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相关链接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
·[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
·[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