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海内外神话学家汇聚昆明 解读“神话王国”云南
  作者:记者 张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6 | 点击数:18674
 


  中新社昆明8月22日电(记者 张丹)兄妹婚神话与信仰民俗暨云南省开远市老勒村(彝族)人祖庙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2日在此间揭幕。来自海峡两岸、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近40位神话学家共聚昆明,向世界揭示云南神话的奥秘与魅力。  

  “神话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反映着人类文化尤其是原始文化发展演进的历程,又总是以某种暗示启迪着人类的想象空间与创造力。”云南大学校官员刘绍怀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本次研讨会将以兄妹婚神话为切入点,解读云南这个世界罕见、至今尚未完全崩溃的神话王国,更深刻地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源一体、多元共生、多元并存”的文化总体特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所长朝戈金说,神话中包含了先民的宇宙观、生活智慧和审美理想,神话故事中关于人类行为失当导致的毁灭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很深的警示作用。

  中国是一个神话资源及其丰富的国家,不仅有着大量早已被用汉文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写定的文献神话,而且在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中一直存续着各种类型、各种母题、各种形态的神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民族中早已消失了的“活形态”神话,即存活于特定的文化语境、民俗环境中作为一种“活体”而存在的神话,在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云南仍在存续。云南省拥有2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都一直存续着自己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神话。吸引着多国的神话学家、民俗学家到云南了解、考察、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与神话。

  据云南神话学专家李子贤教授介绍,洪水型兄妹婚神话是中国及东亚、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的神话类型,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害之后,仅有兄妹二人躲在葫芦中避过洪水,通过占卜决定结为夫妻,婚后生肉团或葫芦、瓜等灵物,再生人类,繁衍出不同的种族。

  李子贤说,我们在云南开远发现了也许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存续至今的老勒村彝族人祖庙,当地彝族人至今还传承着洪水型兄妹婚神话,并将洪水遗民两兄妹一直视为他们的始祖。大约在至今160年至180年前,已建人祖庙并将两尊兄妹石雕神像供于庙中进行祭祀。(完)

【视频新闻】

兄妹婚神话与信仰民俗暨开远市老勒村(彝族)人祖庙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开幕

来源:红河电视台 2010-08-25 09:13:00



【相关报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22日 17: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湟源打响王母文化品牌
下一条: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
   相关链接
·[刘蓓]圣与俗:旅游语境下西王母神话神圣性的多维建构·[林玲]抗日战争时期炎黄神话的族源记忆和认同凝聚
·[李艳芳]情感理论视阈下神话的生态救赎路径研究·[李斯颖]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人类起源神话叙事的塑造与丰富
·[李鹏]独立型地震神话的发生机制与文化共生现象·[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
·[霍福]“河出昆仑”神话新解·[黄景春 陈杰]豫南盘古神话的在地化生成及活态传承
·[杜若桢]《王者荣耀》神话叙事的数字化转生·[崔芃昊]始祖询唤:晚清文学中黄帝、女娲形象的重构、认同与共同体形塑
·[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