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寻梦彩云之南 触摸世外桃源
  作者:木木 阿豪 小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4 | 点击数:11906
 

  

  

  

  游走贺州 青山秀水石林美

  美丽的姑婆山和大桂山遥遥相望;神奇的碧水岩,紫云洞争相媲美;奇特的石林、天然的温泉、十里荷塘……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昭平的黄姚吉镇,富川秀水状元村,市区的临贺古城,方型客家围屋……独特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铸造了贺州特殊的历史文化。

  姑婆山

  方圆80公里的姑婆山是天然动植物王国,境内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东第一高峰。这里沟壑纵横,终年溪水潺潺。由于特殊的地形构造,境内绝壁众多,形成沟沟皆瀑、有瀑必奇的独特景象。其中多姿多彩的瓦窑冲奔马瀑布、仙姑瀑布、罗汉瀑布、银河落九天瀑布、“二毫米”瀑布、母子瀑布、鸳鸯瀑布尤为有名。内奇树百出,既有挺拔参天的栋梁之材,又有苍劲古朴的原始树木。茂密的丛林中生长着上千种野生植物,雄峰、峻岭、古树、老藤、奇花、异草、怪石、瀑布等等,构成为一幅幅自然天成的绝妙风景。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且冬暖夏凉。

  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景是故乡美,情是故乡真。贺州姑婆山不仅空气清新宜人,其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景色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还成为著名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及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等影视片的外景拍摄地。在与广东相隔的地方,有着这样的乡村风情,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玉石林

  人们只知贺州有姑婆山,不知美玉石林深藏山中。玉石林绝就绝在一“玉”字。玉石林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由于漫长的地壳运动和长期的岩溶渗蚀而成。2003年全国18届旅游地质年会专家学者认定为全国惟一的由变质岩类汉白玉大理岩构成的石林,因而得名“玉石林,”又有“玉石成林,中华一绝”之美誉。玉石林美就美在一个“巧”字。天工巧设,玉石如林,绿树白水相间,石峰石柱,坚贞如玉。形如“雄狮迎宾”、“千年骆驼”、“玉石观音”、“仙羊望乡”、“孔雀开屏”等,貌似对对情侣“相依”、“相偎”、“相吻”。“一线天”高约80米、长约百余米,最宽处约0.6米。

  玉石林中观景之处,望四周,均是自然艺术精品;观上下,均是列阵排林。玉石林中的榕树长在石峰峭壁之上,年逾千岁,树干与石壁同色,树身与石体相连,体态灵变,如飞鹤、似卧龙。玉石林的雨景更妙,站在半山腰的石凉亭观雨更是妙趣横生。玉石林妙就妙在“环保”二字。玉石林是一座绿色环保的生态型地质公园。远观层林,天然壁画;近临瀑布,亭台小溪;登高远望,气势澎渤;石间小道如迷宫,绿树掩映怡游人。(阿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2009年09月14日

上一条: ·阳戏面具
下一条: ·岭南记忆:佛山年画,守望春天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