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云南运用人类学建六大民族文化生态村
  作者:记者 保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30 | 点击数:5052
 

 

  中新社昆明七月二十九日电 (记者 保旭)正在此间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上,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对外展出了云南全力打造的六大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理念及进展。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尹绍亭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展览中所展出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已成为中国运用人类学的一次重要开拓,并受到海内外专家关注。

  云南具有无可比拟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此次展览中,云南省正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力开发打造民族生态文化村,旨在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并促使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此次展出的六个民族文化生态村包括和顺文化生态村、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巴卡基偌小寨、月湖民族文化生态村、南碱傣族民族文化生态村、可邑彝族民族文化生态村。据介绍,民族文化生态村是以民族文化传习馆及博物馆为中心,主要是向外界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倡导当地人学习当地民族文化,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还能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以帮助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尹绍亭称,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将社区文化和生态进行了整体保护和展示的“生态博物馆”。而云南打造的民族文化生态村是在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乡村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开拓探索的实践,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这与人类学研究宗旨密切相关,也正是中国运用人类学的一次重要开拓。

  尹绍亭表示,与欧洲不同的是,云南多数民族地区面对着贫穷的现实,民众素质相对落后,因此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村必须要提倡民族人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经营,不能过分的政府参与,避免对当地文化的破坏。

  对于云南推行的民族文化生态村,也引起了参与此次民族学人类学大会的海内外专家的关注。大会主办方将在会议期间,组织相关代表前往月湖民族文化生态村和可邑彝族民族文化生态村参观考察。(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30日 03: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云南将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学校
下一条: ·我国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实
   相关链接
·[朝戈金]洛德《故事的歌手》:在古典学和人类学之间·[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孙岩 Любов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Одзял]“石化”意象的文化隐喻: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族博隆湖传说中“人-石转化”的人类学解读·[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
·[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