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施爱东]看见她:中国美女大脸盘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4 | 点击数:17058
 

  ■歌谣沿着江河跑

  考古学家、民俗学家董作宾根据这45首《看见她》,写成了他的不朽名篇《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他在“研究所得”一节中说道:“叙述女子装束和容貌的美丽,是‘看见她’一段的精彩处,而全首的最精彩处也就在此。这一段叙述的本是小学生眼中标准的未婚妻,其实可以说是该地方女子衣饰容貌的一个具体写真,也可以说是民俗文学家理想中的美人。”

  那么,北京儿歌中的美人儿是什么样子呢?董作宾总结说:“脸儿大大的、四方方白静静的,长得赛似银盘;头发黑黝黝的,梳了个大辫子,用鲜红的头绳扎了辫尾;上身穿一件月白色缎子小棉袄,掐着‘狗牙’的边儿,缀着银疙疸似的纽扣儿;下身中衣是表缎子做的,裤筒紧紧扎着;脚上穿的一双小红鞋儿哪有三寸?刚刚二寸八分,鞋面上还绣着喇叭花呢。”

  董作宾把所有《看见她》的流传地标在地图上进行分析,发现这首儿歌的传播是紧跟着水陆交通的孔道而行的,尤其是水便于陆。北方主要是沿着黄河流域走,也就是北方官话的领土;南方主要是沿着长江流域走,也就是南方官话的领土。因为《看见她》必须押“a”韵,因此大凡不讲官话的地区,这首儿歌就无法流传,比如广东、福建、云南、广西等地的“她”字不押“a”韵,就没有这首儿歌。

  事实上,这首儿歌的流传远比董作宾所知更为广泛,比如刘万章《广州儿歌甲集》就收录了一则异文,以“老鸦老鸦叫喳喳”起句,末尾是:“风吹帐起看见她,乌头发,白玉牙,回到家里对妈说,快用花轿娶来家。”

  既然儿歌自己会沿着水陆孔道到处跑,那么,陕西小学生看见的那个“她”又是什么样子呢?不着急,先坐下,四个菜碟摆桌上,煎壶酒,泡杯茶,风摆门帘看见她:“白白脸,黑头发,包包嘴,糯米牙,粉红小手长指甲;缎子鞋,打子花,还是奴家亲手扎,走路步步踩莲花;立下就像一股香,坐下就像活娘娘。”

  娘娘是民间对于女神的尊称,如泰山娘娘、妈祖娘娘。问题是,坐着的活娘娘又是什么样子呢?

  ■正大仙容描不就

  《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宋江来到九天玄女庙,朦朦胧胧之间,看见正中七宝九龙床上,正坐着一位活娘娘,长得“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鬟。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犹如王母宴蟠桃,却似嫦娥居月殿。正大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

  我们再来看《九云记》第十七回,杨元帅来到洞庭龙女府第,舒眼望去,见那龙女“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鬟。唇如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正大仙容描不就,袅娜形象画难成”。

  也许读者一眼就能发现,脸如莲萼、正大仙容都是女神形象的固定赞辞。正大仙容好理解,脸如莲萼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看看《儿女英雄传》对同一个侠女十三妹的三处描写。第四回:莲脸生波,桃腮带靥;第六回:芙蓉面上挂一层威凛凛的严霜,杨柳腰间带一团冷森森的杀气;第二十四回:面如秋月,体似春风。三处分别使用了莲脸、芙蓉面、面如秋月来状写十三妹的绝色容貌。

  芙蓉是荷花的别名,因此莲脸、芙蓉面、面如莲萼、面如秋月、面如满月,全都是一回事,就是正大仙容的大圆脸。放到儿歌中,就是“银盘大脸黑头发,樱桃小口糯米牙”。这是状写中国美人最传统、最经典的赞词。

  芙蓉面既状荷花之形,又状荷花之色,因而是这些同义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白居易《简简吟》: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曼妙女神个个都是个大脸盘。所以金圣叹认为,描写女神“仙容”,妙就妙在“正大”二字。很显然,这些标准都是凡夫俗子将自己对于女体美的理解,投射到了对于天仙女神的浪漫想象之中,所以汪曾祺在《水母》中说:为什么女神个个长得都像嫦娥,是因为男人对女神在倾慕中还包藏着亵渎,这是中国平民对于女神的微妙心理、非分异想。

  中国古代以男人女相为美,因此,银盆大脸、面如满月、面似荷花也常常用来形容男子貌美。中国佛像的造像艺术中,就有“面如满月,眼如垂凤,鼻如悬胆,口如仰月,唇如涂朱,齿如编贝,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要求。中国人认为这是“贵美之相、大人之相”。

  ■供图/施爱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07/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海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
下一条: ·[阿来]文学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元素
   相关链接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
·[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
·[李明洁]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门神纸马”专藏·[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