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尹虎彬]口头文学研究的十个误区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0 | 点击数:25086
 

  十,口头文学可以直接地进化为书面文学。


  我们的文学史常常是要从远古的口头文学写起的。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也不会忽略从口头文学到作家书面文学的发展。人们不假思索地以为口头文学可以进化为书面文学。进化论不是万能的定律。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学历史,并非能够证明这个事实。相反,许多民族的书面文学,或者现代意义上新文学,却是从国外借鉴来的,并非直接来自本土的口头传统。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可以并行发展,互相作用,但是,口头文学却不能廉价地成为作家文学的营养。这两个文学有性质上的不同。在一个社会中,书写的存在会对口头传统起到某种作用,但这并非必然的现象。在西欧的绝大多数国家,书面文学的发展,是那些受过书面文学传统教育的人从外部世界输入本土的,首先在寺院、教士中得到培育,在富人和官僚阶层中流行;而口头传统则存活在缺少教育的文盲阶层之中。从罗马时代,欧洲诸多民族曾经借鉴一种书面文学传统,变成他们自己的遗产,这取代了他们自己的口头传统,而不是从这种传统中产生的。从《罗兰之歌》到《亨利亚特》,从《贝奥武甫》到《失乐园》,其中并无一条文学发展上的直线联系。西方文学的史诗传统从荷马开始,到阿波罗尼乌斯和维吉尔,而维吉尔并不以拉丁诗体来写作,也不以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后来者来写作。弥尔顿也不是用德国的头韵诗写作,也不是用任何后来的形式来写作。因为不存在这种本土的口头传统的直接后代。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口头传统并没有演变成史诗的书面传统,而是越来越移到背后,移到边远地区,直至消失。23

  在19世纪的文化进化论的学说中,对于起源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假设,即从原始到野蛮再到文明。原始时代,人们的生活由神话引导;在野蛮时代,人们由神话的痕迹移入民间故事;在文明时代,受过文明洗礼的人,已经失去了一切而仅留有口头传承的破碎的痕迹。当社会组织从简单到复杂时,口头传承则从繁复走向简单。对人类学家安德鲁·兰(Andrew Lang)和爱德华B·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来说,文化进化学说,不仅解释了口头传承的起源,而且为划分风俗、信仰诸种族的习俗惯制,以及编写人类历史发展史提供了框架。兰在其两卷本的《神话、仪式和宗教》中提出了一种流行全世界的“原始知识”的基础和它在希腊神话和欧洲农民知识中的遗存这样一种思想。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从人类早期到欧洲农民的信仰和习俗惯制,从孩童的歌谣和游戏,去追寻口头传承遗留的踪迹。这个广阔、宽泛的规律曾经是一剂万灵药,为口头传承以及人类学提供了一种基本原则。2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尹虎彬]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
下一条: ·[蔡大成]蓍草神话传说的生态解构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
·[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王威]口头文学在新媒体中的具身性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